■本报记者 沈湫莎
日前举行的一场民营科技企业圆桌会上,出现有意思的一幕:受邀参会的“上海青年科技创业2024年度十大先锋”,近半在海外拓展业务,由公司高管代为参会。
“民间交流就像毛细血管,细致入微也不可或缺。”十大先锋之一、上海菲莱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华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一批初创企业正通过创新、突围、“出海”,成为全球产业链难以割舍的一环。而这背后蕴藏的密码,也许正是技术型创业的方法论。
以硬实力“卷”出性价比
中国创新何以让全球供应链“欲罢不能”?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卷”出的性价比,正是上海普力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叩开国外市场的关键。
普力通研发的金属—弹性体粘接界面材料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曾被国外公司垄断了70年之久。“目前这种材料全球只有三家供应商,其他两家是美国公司,我们的产品价格比他们低15%左右,且性能更好。”普力通公司财务总监周怀说。
一开始,普力通的“出海”之路挫折不断,海外供应商对将中国材料提供商纳入供应链将信将疑。随着整个汽车行业越来越讲求性价比,普力通以“不可抵挡”的性价比成为越来越多海外客户的选择。而今,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背景下,公司的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占比不降反升。
在细分赛道实现突围
技术型创业该怎么做?“想在一个大的领域实现突破,难度可想而知,而如果领域足够细分、足够专业,短期内或许可以做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张华说,一个很小、很尖锐的需求,可以让初创企业快速迭代、发展,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菲莱测试选择在半导体领域一个从来没有中国团队涉足的细分赛道——光芯片测试,慢慢打磨,逐步做到行业头部。最初,团队只有4人,仅有一条光芯片产品线,但他们很快遇到了第一个客户——某头部公司,而选择菲莱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也是因为这条赛道上的企业非常稀缺。
进入头部公司供应链,让菲莱测试发展飞速。目前公司已有200多人的团队,并逐步向外发展出硅基逻辑器件、碳化硅设备等高质量产品线,营收超亿元。
了解政策选对赛道,在上海实现创业梦想
朴烯晶新能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的成立,与“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关系匪浅。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张文龙表示,三年前正是因为参加了大赛,了解到上海对科创企业的政策扶持,才让40多岁的他坚定了创业的想法。
张文龙的创业领域是超高纯聚合物特种材料,与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密切相关,无论是超算的冷却液、芯片特种滤材,还是人工关节、人形机器人,都要用到该类材料。由于这种材料研发难度较大,长期被“卡脖子”。“目前,隔膜材料2.5%左右的国产化率主要由我们贡献。”今年,朴烯晶新能源材料营收有望突破1亿元。
十大先锋中的上海立芯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技术官陈建利在创业之前,已是领域内著名研究者,30岁即被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聘为教授,而他选择复旦大学的原因之一,正是“想把公司注册在上海”。
推动全链条创新,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生态体系,上海正在全力推进。市科委科技企业服务处副处长薛博仁介绍,除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市科委还鼓励他们承担更多基础研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上海将持续增加这方面的政策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