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五天的“上海文化周”昨晚在香港落幕。图为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上海京剧院的《拾玉镯》演出吸引不少香港市民和游客观看。(主办方供图)
■本报记者 王筱丽
在位于尖沙咀的香港文化中心,“上海文化周”的海报甚是抢眼。在过去的五天里,来自黄浦江畔的艺术家们以京剧、民乐、展览、艺人谈等多种形式与香港同胞亲密互动。昨晚,这场艺术交融活动在汤沐海指挥、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的丝竹声中收官。演出会落幕,心意相通的交流却不会止步。正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杨佳露所说:“200多人的阵容此番带着满满诚意来到香港,希望能获得观众的喜爱,相信未来的学习互动会更频繁。”
“东方明珠”上海与“东方之珠”香港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多年来在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务实合作。尤其在人文合作领域,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标杆性文旅品牌活动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推出双城互通、全国共享、世界瞩目的艺术交流活动,璀璨的东方“双城记”也将不断被续写。
《七侠五义》上下本连看,与香港戏迷的五年之约
“五年前我就看了上本,这次一口气买了两场,上下本连看!”上海京剧院海派连台本戏《七侠五义》上本结束,记者在香港文化中心遇见戏迷何先生。何先生是资深的京剧粉丝,对上海京剧院的角儿们如数家珍,“我喜欢看武打场面,听到锣鼓声就很兴奋”。
五年前,《七侠五义》上本曾赴港演出,当时观众热烈的反响令主演之一傅希如历历在目,“没想到香港观众对这部海派作品如此喜爱,很多人追着问,什么时候才能上下本连看”。
如今梦想成真。不同于传统一桌二椅,《七侠五义》机关布景精巧有趣,宫廷风的转心壶、光电结合的墙上题诗、直插包公案桌的飞刀让观众直呼“好犀利”。据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透露,为尽可能给香港戏迷带来原汁原味的观演体验,一个半集装箱的服饰道具两周前就从上海发往香港,演出期间,舞美团队反复推敲方案,连夜翻台,确保上下本两场演出能够在连续两天内完成。
香港市民和海派文化的互动不仅发生在剧场,“上海文化周”还策划了一系列延伸活动。完成《七侠五义》的上本演出,演员杨扬等人在20分钟内快速完成改妆,转身便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呈现了半小时的《拾玉镯》,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观看。《拾玉镯》开场前半小时,文化中心的大台阶上就坐满了人,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大堂时常会举行各类小型表演,但如此热烈的场面并不多见。“观众的热情让我特别有表演的信心和激情,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杨扬对记者说道。
以非遗、文物为引,更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手不要动,感受一下丝线。”非遗传承人陈碧娴展示了令人惊叹的苏绣劈丝技法。嘉定竹刻、徐行草编、药斑布印染技艺……刚过去的周末,来自上海嘉定区的多项非遗在香港文化中心展览场地亮相,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创意的有机融合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大家爱听苏绣的故事,尝试着刺绣,香港朋友对非遗的好奇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为了让香港市民回家也能体验苏绣,陈碧娴还准备了不少材料包在现场分享,“希望这根丝线串起我们的同胞情”。艺术爱好者杨先生说:“我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做义工,非常希望能够多多了解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交流并非单向而行,两地的精诚合作能打开更多维度的互融互通。在毗邻维港的香港艺术馆二楼专题厅,《寻香记——中国芳香文化艺术展》通过109组上海博物馆藏品及51组香港艺术馆珍品,带领观众踏上跨越千年的寻香之旅。进入展厅,便可看到上海博物馆藏品、金农所作的水墨纸本手卷《十香图》。值得留意的是,香港艺术馆藏品、居廉画就的《十香图》就在其正前方,两组艺术品交相辉映,似乎都能令人闻到馥郁芬芳之气。
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介绍,与以往巡展模式不同,《寻香记》是两家场馆一起策展而成,“我们希望携手拓展对文物的展陈和介绍方式。”从草木芳香到异国奇馨,展览还为不同展区设立了沉浸式体验区,观众可以在一呼一吸间感受古人闻香养性的况味。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易女士与好友一同前来参观,“祖国地大物博,我没有去过上海,如今有了沪港高铁,期待有一天乘高铁去上博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