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8-05 第2804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引入国外IP形成创新联动,也“挖宝”传统文化创造新消费场域、开发“情绪价值”

金牌策展人如何接住“意犹未尽”

越来越多特展采用中西交汇的形式,在对话中碰撞出灵感和资源,这正是国际“操盘手”需要的眼界与能力。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苏展
      
       夏夜晚风,“洋网红”们齐聚上海。登上浦江游轮,两岸流光溢彩,他们手机内存几乎被打卡素材占满,仍意犹未尽:“上海有什么有意思的去处?”
      
       谁来接住这个问号?
      
       放眼世界,夏季就是流动的盛宴。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城市一街一巷欲说还休;日本花火大会,刹那间的绚烂引人流连忘返……各地游客蜂拥而至,为了这些让人着迷的时刻。这是文化盛宴,是国际大IP,更是消费的撬动点。
      
       回到“洋网红”之问,“有意思”意即让人念念不忘,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的致趣。
      
       首届“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被热烈讨论,文博大展的“票根经济”、“二次元”延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增量被不断挖掘,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上海,这张夏日经济“国际牌”怎么打出全球知名度?
      
       “这同样需要一批深谙其道的金牌策展人,一批通晓传统文化、国际消费,有眼力有水平有能力的资源‘操盘手’。”市政协委员厉震林认为,这既包括引入国外IP结合本土市场及活动,形成创新联动的能力;也考验着“操盘手”是否具备在传统文脉中“挖宝”,创造出新型消费场域的水平。
      
       “挖宝”上海之雅
      
       联动、融合的前提是文化底蕴有充分的显示度。
      
       奥运赛事正酣,为世界聚焦的巴黎,在文学、艺术巨匠笔下有着千姿百态。千人千面的人文视角正具象为种种创造文化附加值的可能性。“策展人也是挖宝人,找到素材富矿,培育人文视角,发掘具象表述,进而让受众为文化附加值买单。”市政协委员、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这样认为。
      
       眼下,上海博物馆东馆最后20%的展馆正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凌利中酝酿已久的“大招”,被期待为“世界看中国”的窗口之一:海上书画馆。
      
       用“大招”形容,他有几分底气——手头梳理出详尽的“上海地区历代书画人文示意图”。示意图以全世界博物馆中收藏、描摹上海的书画作品为线索,标注历代名家在沪上全域驻足的痕迹。▼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凌利中深信,这些尚未“扬名”的本地文化富矿,有巨大潜力成为国际大IP。
      
       “元末明初,沪上郊县是文人名士避世的去处。”凌利中解释,上海的文化底蕴在于考证上海之根的“古”;在于开埠之后的“洋”;也在于古今之间,名士们纵情山水、游心翰墨的“雅”。
      
       这番雅致,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淀湖送别图》,是元代李升的画作。画中的淀山地处青浦区。有了名画加持,“未来可设计画家视角看山、‘李升送别’路线等旅游产品,甚至可以打出‘沪上《富春山居图》’的概念”。又如馆藏元代杨维桢的《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亦可从中引申出作者及同朝名士,在市郊举办过的“应奎文会”,可用元代“新概念作文大赛”来吸引受众开发文创。
      
       “这份‘示意图’就好比旅游产品路线的研发蓝本,将郊区线路用人文视角串起来,让参观者逛完展有欲望去实地打卡,沉浸式体验风雅。”凌利中畅想。
      
       但中国书画的意境之美,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观众缘”?
      
       7月中下旬,上海博物馆发布的相关消息,预告了几幅将要在新馆展出的藏品:孙位《高逸图》、怀素《苦笋帖》、王羲之《上虞帖》。一时间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掀起期待热潮,其中有一高赞帖这样写:“《高逸图》堪称《清明上河图》再现,又要排长队!”
      
       受众端,触感温热。
      
       “操盘”市场之热
      
       就大展大赛而言,市场之热已被充分验证。去年,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系列第三个大展,“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特展”在观众心中留下有趣体验:托达·芬奇的福,看到了唐伯虎的画,为东方艺术之美折服。
      
       凌利中是该特展的“操盘手”之一。筹展过程也碰撞出更多火花,意大利人叹服于中国璀璨的绘画史,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馆长也希望他们把对话展办到英国:“达·芬奇的画作不仅意大利人有,英国也有。”
      
       这已跳出看新鲜的流量之热,市场热度有了更丰沛的阐释:可否跳出票务经济,形成更大范围的联动和融合?
      
       “这个‘操盘手’或许是个联合主体。”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认为,一方面需政府搭台,协同各部门资源;同时让经营主体充分参与,强调跨领域跨行业的互动与嫁接,交互碰撞出更多可能,创造和引领消费需求。
      
       具体而言,理念亟需更新,要真正从市场、受众角度出发,设计开发“情绪价值”。比如,针对游客心理研究不能停留于干什么,而要赋予更多系统化功能。吃什么、玩什么、听什么、植入什么、留下什么等,最终输出“愉悦指数”。
      
       此外,不少经营主体也拥有海量的消费者数据,如何用好用活大数据,将其转化为消费指引和活力?“这就需要资源统筹方合理配置,在不干预市场秩序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分析、精准推送。”
      
       市人大代表、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卫红阐释,“上海之夏”与暑假重叠度高,要注重挖掘来沪游客的消费增量。“文博大展等标杆活动是很好的引流渠道,可往往一票难求。诸如此类的标杆活动,可否鼓励更多元经营主体参与,对接资源,共同把蛋糕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