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梁顺到校园里给孩子们授课。 (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 周辰
“我讲个故事给你听,你说他是好还是坏?”穿着警服的陈梁顺,讲了一个叛逆少年的调皮往事,尔后平静地说:“这个人就是我。”从叛逆少年到人民警察,也是同事眼中“警队里的青少年问题专家”,他眼中从来都没有“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分,尽早介入亲子关系纠纷,及时扶一扶、帮一帮,少年人生依然有无限可能。
2020年,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嘉兴路派出所民警陈梁顺长期帮助的一名网瘾少年在中考时逆袭考入重点高中,闻讯后从各地赶来求助的家长“踏破”派出所的门槛。
近年来,陈梁顺在做好日常警务工作的同时,致力于帮助解决亲子关系纠纷,帮扶青少年;他带着虹口分局9支“警察哥哥姐姐听你说”社区少年服务队,与辖区50余名青少年“一对一”结对帮扶;他牵头引入“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化解30余起涉家庭、涉学校等突出矛盾纠纷。
有事等警察哥哥上门
2020年春天,居民老桂向陈梁顺求助,恳求他“救救儿子”。当时,正在读初三的老桂儿子小元迷上了手游,沉迷于充值氪金。父子爆发争吵,小元先后5次绝食抗议,最后一次竟然将自己关在房间里5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
陈梁顺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先后上门40多次。起初只能隔着门相互讲话,后来小元将陈梁顺视为朋友,承诺不再熬夜打游戏,和父母闹矛盾就等警察哥哥来解决。
那些年,老桂家的日历本上,几乎每周都有两三个日子被圈起来,旁边写着一个“陈”字。只要陈梁顺上门,老桂都会这样记录下来,特别是每个周三,陈梁顺在小区居委会坐班,他会算好小元放学回家的时间上门拜访。小元妈妈戏称这是每周三的“专家门诊”。
陈梁顺在老桂家拜访时都做什么?有时他和老桂一起把睡懒觉的小元叫起来,有时坐在客厅里,和小元一起埋头研究物理题,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没有一板一眼的说教,更多的是倾听理解和陪伴。在陈梁顺的帮助和鼓励下,小元开始认真学习、奋起直追,模拟考时全年级倒数第二名的他,在中考时考入了重点高中,如今小元已是一名大学生。
“网瘾少年”变身学霸考入理想高中的故事,让陈梁顺“警队里的青少年问题专家”名头不胫而走。一个个“警察与少年”的故事不断上演:曾对亲人持刀相向的“辍学少女”在他的劝导下迷途知返、回归校园;由于学业跟不上而自暴自弃的“躺平青年”在他制定的阶段目标下,顺利考上心仪的大学……近年来,陈梁顺见面约谈70多个家庭,重点结对帮扶15个孩子,而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沟通帮扶的更是难以计数。
更多人力与资源加入护苗队伍
陈梁顺的举动广受赞誉的同时,也有人质疑:警察既不是教育家也不是心理学家,而帮扶青少年并不在警察的职责范畴之内。
“如果我们能在更早的时候介入,是不是就能挽救更多的孩子?”嘉兴路派出所副所长朱易浩难以忘怀,多年前一名青年入职需要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可派出所记录中却显示他曾因打架斗殴而被记录在案。看似是一次年少时的冲动,却会在将来的人生路上,时不时投下阴影。
嘉兴路派出所支持鼓励陈梁顺和同事们继续帮扶青少年,相关好经验好做法被虹口分局在全区推广,各家派出所的“警察哥哥姐姐听你说”社区少年服务队应运而生。身为“护苗队伍”的领头人,陈梁顺带领队员们主动排摸发现辖区里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家庭矛盾突出、沾染不良习气等问题的青少年,主动介入帮扶。
陈梁顺身边的同伴越来越多,社区少年服务队在不断壮大。目前,不仅汇聚了熟悉青少年心理、群众工作能力强的25名业务骨干,还吸收了有心理咨询、法律、师范等专业背景的110余名民警。服务队开展17次“父母课堂”,向200多个家庭传授沟通技巧,提供成长建议150余条,收到家长送来的锦旗、感谢信等110余件。
面对由“问题青少年”引发的多个主体、事涉多方的矛盾纠纷,“三所联动”为陈梁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社区少年服务队已化解涉家庭、涉学校等突出矛盾纠纷30余起;汇聚422名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帮扶,推动形成关爱合力。
据悉,上海正在推广建立社区少年服务队,全力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个人的领跑,最终变成了一群人的接力奔跑。
人物小传
陈梁顺,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嘉兴路派出所社区民警,曾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我为群众办实事”成绩突出个人、上海市妇女权益保障先进个人,获颁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获嘉奖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