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8-05 第2804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上海各级医院正创建儿童友好医院,放暑假的“特邀观察员”走进验收现场

“一米视角”衡量医院是否“儿童友好”

       ■本报记者 李晨琰
      
       “墙上的卡通图案能否定期更新?”“候诊区能不能多设计一些玩的地方?”正值暑假,一群小朋友佩戴着“特邀观察员”的徽章,走进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各级医院正在创建儿童友好医院,记者前往上海儿童友好医院普陀区级验收万里专场发现,有别以往的是,现场除验收专家,还有几位小小验收官,孩子们从自己的“一米视角”出发,衡量儿童友好医院是否真的“友好”。
      
       希望诊疗过程不再成为孩子的“心理阴影”
      
       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成效如何,孩子们有发言权。一迈入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诊疗区域,两位小小观察员不约而同发出了“哇”的惊叹声。
      
       一改印象中严肃的诊疗氛围,整个免疫规划与儿童保健区域宛如儿童城堡,高低起伏的服务台仿佛城堡的垛口,地面鲜明的色块划分功能,蓝色为主通道、绿色为诊疗区、休闲区则启用鲜亮的橙色。走近细看,桌子、候诊椅、洗手台等所有尖角处均被硅胶防撞贴包裹,地面采用PVC防滑地胶,房门装有防夹手装置。院方“螺蛳壳里做道场”,还特别在候诊区内设置了母婴室、儿童推车存放区、儿童游乐园等。
      
       “这里有很多卡通图案,我很喜欢。”看着眼前的景象,小小观察员们迈不开脚步了。为了贴合儿童的“一米视角”,院方特意将整体装饰保持在离地90厘米至150厘米处。
      
       “这里还有很多图书和玩具,等待的时候可以在这里看看书、玩玩具,太好了!”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充满童趣的诊室装饰、专为儿童设计的诊疗设施,对于这些,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玮告诉记者,设计过程中团队五易其稿,就是为了让患儿及家长感受到温馨与舒适。“不少孩子一到医院就哭,我们希望让诊疗过程不再成为孩子们的‘心理阴影’,而是能通过营造温馨、友爱的环境和服务,让就诊成为一次重返健康的快乐之旅。”
      
       诊疗水平摆首位,儿科能力“友好”同等重要
      
       小小观察员用纯真的眼光和直接的感受为这里的“儿童友好”程度打分,区级验收组又最看重什么?普陀区卫健委、区发改委、区妇儿工委及区妇幼所儿保等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除了空间环境友好,服务能力“友好”同等重要。
      
       万里街道辖区内常住人口约7万人,其中0岁至6岁儿童2000余名。“辖区内共有学校7所,托幼机构9所,这里白领多、儿童多,居民对于儿童友好医院建设也有很多期待。”张玮介绍。
      
       作为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始终摆在首位。今年,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儿科专科门诊,每周一至周五均可提供诊疗服务。出诊医生贾怡晴先后在儿童专科医院及三级医院从事儿科工作8年,对儿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入夏以来,感冒发热的孩子多了,还有不少吃坏东西的患儿来就医。”贾怡晴说,目前中心能处理儿科常见情况,遇到紧急情况,也可通过绿色通道将患儿转诊至儿联体内的上级医院。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依托医联体、儿联体协作机制拓展儿童服务内涵。”张玮说。
      
       普陀区今年要求全区所有提供儿童诊疗和儿童保健的医疗机构建设成为上海市儿童友好医院,19家符合条件的医院正在转型。在普陀区卫健委副主任张宇艳看来,通过引入儿童作为验收观察员,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声音,能让医院的环境和服务更贴近儿童需求。“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医疗环境,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