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航英 郑家鲲
城市是现代体育的“孵化器”,体育是城市发展的“助燃剂”,体育与城市互动融合正成为城市转型与活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实现体育与城市“双向奔赴”,既是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释放体育新动能的应有之义。为答好体育与城市“互动命题”,需从以下四重维度进行谋划和推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强活力、增动力、提效力。
以“生活化”为锚点,提升健康城市“活跃度”
为进一步营造人人爱运动、人人享健康的良好氛围,实现生活处处有体育、体育时时伴生活的美好愿景,有必要从三方面统筹发力。一是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持续推动规划决策与市民体育需求间的有机整合、精准对接,并结合地区现状、人群需求偏好等特点,就近就便、灵活布局市民“家门口”的体育健身空间,缩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半径,实现“需求可识别、空间可到达、服务可享有、效果可满足”的可及性目标,进一步提升健康城市活跃度。二是强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性。完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着力缩小区域间、人群间的服务供给差距,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实现全地域覆盖、全人群享有、全周期服务。三是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遵循灵活适应、操作可行、过程控制原则,制定场地设施标准、服务内容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构建定位精准、配套完善、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以“特色化”为主线,增强赛事营城“标识度”
城市是体育的“赛场”,体育是城市的“秀场”。进一步释放赛事兴城潜力,增强赛事营城标识度,应着力探索体育赛事发展的“申城路径”。一是优化体育赛事格局。应充分结合上海“本帮特色”,将赛事发展与提升城市能级、核心竞争力与城市软实力紧密衔接,将申办引入国际顶尖赛事与创新升级自主品牌赛事并重,坚持专业化赛事与群众性体育赛事并举,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体育赛事格局。二是提升体育赛事效益。积极引入专业化赛事运营主体,在赛事组织与运营上下足“绣花”功夫,结合海派体育文化特色,围绕赛事品牌认定、效益与风险评估、品牌设计、整合营销、赛事衍生产品开发等事宜为城市体育赛事提供个性化扶持。培育本土赛事运营主体,支持本土专精特新体育赛事企业通过优质品牌输出、管理输出、专业技术与人才输出等方式实现赛事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运营,激活赛事营城新效能。三是推动赛事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基于多端口智能化管理的城市体育赛事服务平台,提升赛事大数据综合协调与管理能力,形成贯通赛前、赛中、赛后全流程的赛事管理服务闭环。
以“融合化”为目标,跑出体城互动“加速度”
为持续提升体城互动“加速度”,做足商旅文体展“联动文章”,还需从以下三方面蓄力。一是培育融合环境。深化各部门的协商合作,通过联动出台政策引领文商体旅展产业融合行动,使各业态既能各展优势,又能实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二是培育市场主体。鼓励上海体育赛事、文旅、会展等骨干企业展开跨界经营,推动相关产业部门、机构与企业间互嵌发展资源、互导客群流量。三是创设融合场景。立足本土特色赛事资源、产业资源与生态资源,依托各类赛事与节庆活动,以场景驱动释放“体育+”效应。
以“数字化”为支撑,拓宽资源配置“辐射度”
以数字化转型服务体城融合,需要配套建立起城市体育数字化支撑体系。一是系统布局城市体育数字基础设施。挖掘智慧化手段在运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前瞻性布局安全可控、智能便捷的智慧体育社区、智慧体育公园等设施建设,放大数字基础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持续丰富城市数字化体育服务。研发针对不同人群的异质性体育健康促进模型,建立起涵盖数据收集、整合分析、综合应用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性。三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体育经济深度融合。加速推进体育及“体育+”相关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助力城市体育生产力实现新跃升。(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