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7-18 第28,02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艺术

奇幻建盏,照见千年前斗茶趣味

宋油滴天目茶碗,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沈芯屿
      
       作为宋代御用茶器的建盏,代表着宋式美学巅峰。近年来,建盏在艺术品市场上颇为火爆,正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则再度让建盏备受瞩目。这小小的建盏,究竟魅力何在?
      
       ——编者
      
       一个窑,只烧一种器形黑瓷,在东汉时期南方越窑开始烧造成功。它是陶瓷史上伴随着青瓷、彩瓷、白瓷等而存在,且绵延数千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瓷器。每个民族有自己的色彩符号,各种颜色表述不同的寓意。宋代黑瓷以建盏“斗茶”的形式进入高峰期。今天人们无法精准恢复斗茶习俗的情景,只能以各类黑釉窑变炫丽神秘的油滴、兔毫、鹧鸪斑纹的建盏,去想象宋代“斗茶”的趣味。
      
       建窑,因位于福建省建阳境内的水吉镇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华东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水吉镇发现了大片窑址中有建盏、窑具的堆积层。60年代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对芦花坪水吉池墩村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大、中、小黑釉盏。进入1998年,考古人员对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北侧群山之中的遇林亭窑进行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黑釉瓷盏、匣钵和数座窑炉。
      
       建窑始烧于晚唐五代,初以烧造青瓷为主。考古资料显示,初创时期的建窑受到浙江越窑的影响,以烧造青瓷为主,其器不规整且粗糙。施青釉不及底,釉层透明,有玻璃质感,常有剥釉现象。主要器形有碗、罐、壶、盘、碟等,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显现出特有的风采。宋代,建窑以烧造黑釉盏进入鼎盛期。一个窑,只烧一种器形——黑釉盏,并且在宋代异军突起,是一种颇具意味的现象。元代开始,这里烧造青白瓷,走向衰落。
      
       且看唐宋文人雅士对福建茶盏、茶和斗茶习俗的记载。陆羽《茶经·卷八·茶之出》载:“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得之味极佳。”周绛《北苑总录》说:“天下之茶建之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这说明唐宋时期福建建州之茶已经名扬天下。特别是福建仙游人、北宋著名书法家、茶学家蔡襄,庆历六年任福建路转运使,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再知福州,泉州,在任期间积极推动福建茶文化。他著《茶录》,其中对“斗茶”习俗有详细而生动的描述。在“茶盏”卷中,他这样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这就是说,因为茶色白而宜用建安所造的绀黑的纹如兔毫的茶盏。蔡襄生于斯,长于斯,深知当地饮茶习俗。他在《茶录·点茶》的章节中详细描述当时在福建乃至朝野上下流行的“斗茶”的全过程。由此,考古的发现与古文献记载,得到相互印证。
      
       “斗”出建州名茶和建盏
      
       斗茶,本是福建当地民间的一种“游戏”,或是每年春季新茶出来时的一种仪式。斗茶习俗中的“斗”,有悠久的文化渊源。其本义是量具,象形字,有柄。说它象形,指的是北斗七星所形成的“斗”形。因而,它是星宿名。也是古代的酒器。斗茶中的“斗”可引申为斗胆、竞争的意思。有进取,就会有竞争,而民俗活动中的竞争,常以乡间游戏竞赛的形式表现。这是一种推动文明进程的游戏和竞赛。建州的官员深谙官场之道,要使茶叶成为最好,需要运作。以原本土著的斗茶仪式拓展开来,形成声势,得到全国尤其朝廷上下的青睐。这便是“斗”茶包含的多重文化内涵。
      
       当时亦将斗茶谓之“茗战”,斗茶过程包括“灸茶”(微火灸干陈年藏茶,使其恢复原来的香味)、“碾茶”(把茶饼在碾中研磨,经过茶罗罗成细粉)、“候汤”(在汤瓶中煮热水,以供点茶用)、“熁盏”(烫盏)。点茶开始时,先把适量茶末放入盏中,然后向盏里注入少量沸水,“调令均匀”再继续点注,一边则用茶“环回击拂”,此时茶面上溢起一层乳白色泡沫,其中以泡沫“面色鲜白”,着无水痕犹能耐久者为胜家。这些过程在蔡襄的《茶录》中都有明确记载。建州人就是以这样的竞争方式,使制茶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并名扬天下。因此,是斗茶“斗”出了建州的名茶和建盏。
      
       留下神秘的玄色之美
      
       黑色的建盏展现出玄色之美,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玄,一种赤黑色,在古代阴阳五行中承载着黑色与红色的寓意。至宋代,黑瓷作为斗茶中的特殊器皿出现,应是黑瓷展现玄色之美的最高艺术境界。
      
       宋代是一个汉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皇帝宋徽宗好风雅,善书画,爱诗文,在书画方面有极高艺术造诣。他精于茶艺,曾多次为下属点茶,撰有《大观茶录》。在他的影响下,朝廷上下,追随其中。
      
       把诗词、书法和绘画艺术与宋代福建茶文化融为一体。他们吟茶诗,书茶贴,绘茶画,使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达到新的高峰。如黄庭坚《满庭芳·茶》词的上阕:“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溅乳,金镂鹧鸪斑……”他以奇妙的笔法描绘了当时风靡朝野上下的斗茶情景。福建水吉和遇林亭窑址出土的鹧鸪斑、描金纹建盏残片,印证“金镂鹧鸪斑”的出处。另外,北苑茶的兴起,也映射出当地官员对朝廷的纳贡有关。据顾祖禹《方兴纪要》载:“凤凰山之麓名北苑。广二十里旧经云伪名龙启中,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献之官,其地始著。”
      
       黑釉建盏的烧制,需要窑工具有相应的科学技术。否则,烧出来的有可能是青瓷、白瓷或其它釉色的瓷盏,而不是黑釉兔毫、鹧鸪斑、油滴或曜变等令人魂牵梦绕的奇幻茶盏。经科学检测,建窑烧造的这些茶盏,所用原料中含铁量较高。兔毫的形成是因釉中较大的铁颗粒随釉层从器口向器底流动时留下痕迹。冷却时,铁因饱和而产生析晶,形成兔毫纹状。油滴的形成,则与釉层中的气泡有关,气泡周围吸附一些铁的氧化物,当气泡升到釉的表面,形成一个个小圆圈,就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油滴。建盏中较多的是兔毫纹,还有部分乌黑无纹。鹧鸪斑、油滴和曜变釉相对较少。其中曜变釉存世极少,杭州只出土过半件。这说明这些釉面成品率很低。
      
       宋代文人对建盏与斗茶,有很多精彩的描述。曾洪云:“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杨万里云:“鹧鸪椀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这些都是诗人对建盏釉面的鹧鸪斑、兔毫纹、油滴等在白色茶汤中呈现的美妙情趣的赞叹。诗文烘托出建盏与斗茶之间交相辉映之美。
      
       茶和茶盏,是斗茶仪式中主要的物与器。这种活动也被称为一种岁时庆典。在仪式中,“不同物品先后出现的次序、庆典的时间、地点,以及各项活动的程序,所有这一切的庆典中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指称’或象征意义。”(维克多·特纳)因此,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建盏,马上就会联想到宋代的“斗茶”,并称它为“建盏”,而不会去指称它“酒盏”“饭碗”,或其它餐具。
      
       建盏,是发端于福建民间茶文化的具有符号意义的器皿,是古人以行为表现出来的艺术,是带有人的情怀、趣味和思维的。建盏釉色的制瓷技艺、以简洁隽永的造型,变幻莫测的窑变色泽,犹如夜晚天空的流星雨陨落时留下的神秘玄色之美。
      
       (作者为杭州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