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 旸 实习生 郭梦涵
新华书店,作为上海乃至全国书香符号,承载了城市文化记忆,每一步发展都与时代紧密相连。日前,第300期全国新书发布厅活动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举行,《上海,记忆中的那些新华书店》以上海新华书店格局演变为面、发展节点为点,邀请50多位曾在各区、县新华书店任职多年的掌门人和骨干员工,第一次梳理了从1949年至2007年上海新华书店的发展史。
该书有27万字、近100幅历史珍贵图片,由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汪耀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回顾了新华书店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辉煌历史,深入探讨它在新时代如何尊重传统的同时,积极拥抱变革探索新的可能性。“过去,书店员工的技能主要是打包、码堆,如今要用好短视频等新媒体技能。时代在变,书店的形态在变,书店人的基本技能不能丢,还要持续迭代。”汪耀华说主编这本书不仅为钩沉历史,也希望更多在普通岗位上贡献了一辈子的新华书店人被记住,同时鼓励新一代书店人在业务岗位上不断精进。
新华书店作为上海文化剪影具有其独特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辑钱敏提到,书中记录的重要节点,如1949年书店开业,2000年新华书店集团成立,2004年多元化改革,都是新华人共同的高光时刻。早在1951年新华书店就成立过读者服务科,上世纪80年代开设了多家专业书店。“那些人们和书店的点滴故事,展现了新华书店与时代同行的风采。”
“尽管时代在变,但新华书店依然是那个能够让人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的地方,在促进文学创作和阅读普及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家马尚龙认为,书店内的各种见面会、读书会活动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成了推动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
1925书局店长倪慈清谈到,书店不仅仅是售卖书籍的地方,更是承载着社区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1925书局不仅是一个书店,更是虹口区乃至上海的文化象征,见证了重要历史时刻,也承载了一代代上海人的记忆。”
随着时代浪潮向前,新华书店站在变革前沿,以其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迎接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它不再只是书籍的静默守护者,而是积极转型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新者和未来发展的探索者。
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缪宏才强调书店和出版社之间的协同创新。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编辑到南京东路书店柜台卖书,他觉得很有意义。“出版社可以更深入参与到书店转型升级中,共同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文化传播方式。这种合作可以丰富书店内涵,也能为出版社提供更直接的市场反馈。”
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三楼同期举办“上海,记忆中的那些新华书店”同名特展,为期两周,依托书籍内容展出上海各区域新华书店故事。在定格时光的老照片与新华人的叙述中,读者仿若走进祖父辈们曾经历过的新华书店,以新华眼光一窥上海发行行业变迁以及大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