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6-24 第28,00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读书

审美迷失中的美育指南

——《中华美育演讲录》读后

《中华美育演讲录》 祁志祥 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 齐红
      
       在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建设中,美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大学美育是全社会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王宁担任编委会主任、人文艺术研究院访问教授祁志祥担任主编、上海三联书店最近出版的《中华美育演讲录》就是交大人在这方面向社会奉献的重磅成果。
      
       本书是祁志祥教授作为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于2021年在上海各高校和部分中小学组织实施的“上海美育大讲堂”演讲录和2022年以来在《艺术广角》杂志主持开设的“中华美育大讲堂”演讲录的集锦。演讲者汇集了国内美学相关学科的名家。讲座内容既尊重各位专家的学术个性和学科特长,又努力体现一个大的主题——美丑是有区别的,美的涵义是有边界的,快乐和价值是衡量现实美与艺术美的两个最基本的义项。在坚持“美可以追问”“美可以追问划界”的前提下,书中所录讲题涉及“美育入门”“艺术美育”“生活美育”等诸多话题,内容丰富多彩而接地气。演讲录采用口语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令读者在领悟美学奥义的同时收获满满的趣味。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鲜明的现实指向性。众所周知,不给美的涵义划分疆界的解构主义或反本质主义,是当今世界和中国美学界流行的一种强势观点。这种观点虽有反思传统的美本质观之失的意义,却也留下了矫枉过正之殇。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审美实践中存在着一些美丑不分甚至颠倒混淆的现象。甚至有的作家、艺术家专门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丑恶的东西,并以此吸引广大读者和观众的眼球。于是,将美仅仅等同于娱乐对象,追求及时行乐、过把瘾就死、以丑为美者有之,以美为丑者有之。审美成了迷失方向、没有是非标准的情感放逐与精神流浪。事实上,人们在实践中是有审美标准的。比如在高圆圆与凤姐之间,孰美孰丑,不言而喻。在“美育入门”部分,编者调动自己对于古今中外美学研究的积累和对“美是什么”这个千古之谜的悉心思考,从审美实践出发,继承亚里士多德、康德和现代美学关系论的成果,对“美”和“美育”的基本涵义作出全新的阐释,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美育”是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价值教育、形象教育、艺术教育的复合互补,是以形象教育为手段、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追求有价值的快乐的教育活动。王德胜在此基础上强调美育具有“精神涵养”的功能。王宁长期活跃在国际学界,以倡导“世界文学”“世界诗学”著称,他希望中国学者对世界发出声音。祁志祥则对“美”与“美育”提出了建构主义新解,可以说他的解释也是对王宁的呼唤的一个回应,对于世界美学界的美本质取消主义潮流无疑具有警醒意义。
      
       在“艺术美育”部分,艺评家毛时安讲述“何为美好的艺术”,辞赋家张晶讲述“艺术训练的方法与意义”,学者型诗人汪涌豪谈当代人的“旧体诗创作”,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方笑一谈“如何品味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戏剧理论家谢柏梁谈“中国古代的三大爱情剧”,音乐评论家杨燕迪谈“怎样欣赏交响曲”,文艺评论家周志强谈“都市新民谣的听觉审美”,学者型散文家赵勇谈“散文为何写、写什么和如何写”,网络文学理论家欧阳友权谈“网络创作能否打造文学经典”,岂止当行之论,均有独得之秘。正所谓“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如毛时安说:“艺术能让冷酷的心变得温暖,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脆弱的心变得坚韧,平庸琐碎的心变得诗意盎然,贪婪的心变得节俭,荒芜的心变得丰饶,空虚的心变得充实,阴暗的心变得光明。”这是对艺术美的价值属性的诗意揭示。网络创作能否打造文学经典?欧阳友权教授指出:网络文学打造经典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原创精神;二是采取经典化举措,如设置创作标杆,消除媒介歧视,走出过度商业化和跟风套路的误区,对网络文学实施分层评价;三是优化创作环境,解决盗版侵权问题,健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尊重网络文学的审美特点,通过口碑传承和历史沉淀来检验筛汰。这样,网络传媒同样可以产生文学经典。
      
       在“生活美育”部分,“生活美学”倡导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悦笛讲述“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史家袁济喜依据《世说新语》讲述“六朝美育风貌”,以研究江南文化著称的华东师大胡晓明讲述“杏花春雨江南”的审美品格,湖南省旅游学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吉首大学张建永讲述自己“探寻当下中国乡村旅游美学”的经验与思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讲述“中国美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的做法与体会等等,都别具只眼,给人诸多启发。如刘悦笛认为,生活美学追求的“美好生活”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好的生活,二是美的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基础,美的生活则是好的生活的升华。好的生活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由此他揭示了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十个面向:从“天之美”到“地之美”“人之美”,再到“食之美”“物之美”“居之美”“游之美”,最后到“文之美”“德之美”“情性之美”。美既有历史特征,又有地域特色。胡晓明抓住“水”的灵魂,对江南水国的诗意美作出独特解读。江南是一个空间概念,但体认江南的美离不开时间的积累。中国历史对江南有三次重大发现,江南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三座高峰:第一座高峰是以金陵为中心的六朝时代,第二座高峰是以杭州为中心的宋元时代,第三座高峰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明清及近代。由此孕育的江南文化之美,主要体现为和平农耕之美、生生之美、包容之美。它们在中国古代诗人笔下得到了风姿绰约的表现。
      
       《中华美育演讲录》分三编共22讲,虽不可能穷尽所有、包罗万象,却有举一反三、引人入胜之效。当前一部分美育论著回避回答“美是什么”而谈美育,令人不知从何处入手欣赏美、创造美,而该书立足于中华美育的乐感美学传统,明确对“美”和“美育”给出可操作的定义,为人们从快乐和价值两方面从事美的欣赏和创造提供了有效指导,为当下社会出现的审美迷失给出指南性新说,正可谓空谷足音,弥足珍贵。
      
       读完此书,我不禁想起上海交通大学与审美教育的因缘。提到中国近代审美教育的奠基人蔡元培,一般人也许更了解他曾出任过北京大学校长,并兼职国民政府教育总长。他在北京大学校长任上,素以海纳百川不拘一格聘请人才而著称,却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01年9月蔡元培就受聘于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出任经济特科班总教习。就这一点而言,他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情缘远早于他在北京大学的任职。蔡元培对美育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这在当时的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看来,用宗教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美育则可弥补这方面的局限。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不必受到污染和刺激,使人们受到艺术的熏陶而变得纯正,这实际上也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蔡元培最早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思想,并主张五育并举。这确实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在当今的国际学界,在经济大潮和科技大潮的冲击下,人文学术受到很大影响。我们今天不时听到这样一些噪音:美学已死,文学已死,文学研究已死,如此等等。情况果真如这些悲观主义者所说的那样糟糕吗?我想至少这本书的出版,向国际学界提供了中国的美学研究实绩,并为世界美学的复苏和振兴提供了中国学者的智慧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