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6-10 第27,98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五五购物节”遇上端午,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碰撞出火花

非遗走进商场集市与市民互动共创

国家级非遗奉贤滚灯走进晶耀前滩。 本报记者 徐晶卉摄
       ■本报记者 徐晶卉
      
       这个端午假期,非遗传人集体出动了。奉贤滚灯、大团锣鼓书、扬州漆扇走进晶耀前滩非遗主题市集;江南闺绣画、安亭药斑布步入嘉亭荟端午文创市集……这些带着民间智慧的非遗技艺借助端午的氛围感,赢得了满满人气。
      
       当“五五购物节”遇上端午,申城近百个大大小小的端午市集进商场、进商圈、进景点,非遗项目在与市民游客的互动中,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传承和创新。
      
       非遗技艺以接地气方式进商场
      
       一夏一端午,一岁一安康,位于嘉定安亭核心地带的嘉亭荟城市生活广场,别开生面的端午文创市集火热进行。穿梭其中,你能发现不少非遗的影子。
      
       远看以为是画,近看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风景,江南闺绣画的摊位前,不少市民被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绣品所吸引。精美的文创作品和江南闺绣画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是一个故事,让人感受到非遗之美。
      
       江南闺绣画传承人范冬梅在现场不停地为市民科普这一技艺,“江南闺绣画讲究诗、文、画、印之融合,先要体悟原画的意境,再选择不同的针法和色泽来呈现出画作中浓淡笔墨晕染开的效果。”为了让这一非遗项目走近市民,她还带来不少文创作品,接地气的双面绣书签、耳环,还有胸针、发簪、压襟等都颇受欢迎。
      
       而在旁边的药斑布摊位,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扑面而来。“摊主”柳玉成是安亭药斑布非遗传承人,一直在思考这种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所谓药斑布,其实就是蓝印花布,发源于安亭,“药斑布的传统纹样大多是植物花卉,但并不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喜好,所以,我们一直在改进,我从古代的铜镜中提取山字纹、古凤纹,设计水滴纹、几何纹,逐渐积累了40多个原创纹样,把它们印在抱枕、包包、玩偶、笔记本上,让非遗在触手可及的日常用品中被广而传播。”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儿童成为非遗传承新动力
      
       端午时节,一场“端午赶集去”非遗主题市集在晶耀前滩商场里举行。下午3点,奉贤滚灯的舞者上场了。巨大的滚灯用上好竹篾编织而成,内里还有一只红色的灯笼,被称为“百灯之首”。舞者将灯用线系于腰间,滚灯在手中自如旋转,人则随灯上下翻滚。到最精彩时,牙齿咬于线结,舞者与滚灯共同旋转,赢得周围观众的一阵阵鼓掌。
      
       下得台来,表演滚灯的张师傅被身穿汉服的孩子们团团围住,他告诉孩子们,奉贤滚灯起源于柘林镇胡桥地区,是融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的非遗技艺,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不过,这种非遗技艺也在与时俱进,竹球中的灯最早是蜡烛,现在变成了LED灯、冷焰火,“希望孩子们未来能有更多创新”。
      
       用竹子扎出的新中式美学场域内,非遗项目可真不少。两盏灯照在白布上,简单的皮影戏舞台离小朋友的距离不到半米,不少孩子一会儿看看表演,一会儿跑到“后台”研究皮影戏的原理,不亦乐乎;凤臣翻花、刘氏柳编两个非遗项目其实来自同一人,通过横翻、竖翻、上翻等多种玩法,看似简单的纸条可变换出多种花样,让孩子们痴迷了。在其他非遗工作坊中,大团锣鼓书、古风杂耍、西洋镜、扬州漆扇等线下互动项目,也被孩子们团团包围,以亲自动手参与的形式解锁非遗记忆,让博大精深的非遗一一具象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市集也是三林居民与非遗项目的一次“共创”。周阿姨带着两个孩子正在摆摊,卖的是自己设计并亲手制作的盘串。而隔壁的摊位,一位老人正在编织竹船,船上挂着铃铛,这是他儿时端午的玩具,希望现在的孩子会喜欢。
      
       “儿童作为非遗传承的‘新动力’,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晶耀前滩相关负责人介绍,商场希望透过传统非遗与现代商业的碰撞,帮助孩子们深度链接中华传统文化,也通过邻里共生相传非遗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