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6-10 第27,98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墨晕于纸,漾开万千可能

中国文房四宝制墨艺术大师徐明半路结缘“曹素功”

徐明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范昕
      
       寻访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目的地竟是一家4A级旅游景区——杨浦滨江之畔茶岸文创园区里的笔墨宫坊。于展厅长长的走廊穿行,两侧便是非遗车间。透过一扇扇大大的玻璃窗,可近距离“围观”工匠们“现场直播”点烟、翻晾、制墨、描金等墨锭制作的全过程,感受他们的屏气凝神。看得不过瘾,还能亲自上手,体验其中的部分工序,制作一锭“专属墨”。
      
       打包了生产、旅游、研学、文创、科研等多功能的笔墨宫坊,是“曹素功制墨”和“周虎臣制笔”两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更可被视为一处让当代人可亲可近的笔墨文化美学空间。357岁高龄的曹素功墨,算得上申城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了,尽管用墨汁书写的方式已渐渐淡出日常生活,近年来它在非遗传承方面却已然探出一条新路,涌动着青春的活力。
      
       一通电话改变的人生轨迹
      
       一身蓝灰色工装,头发花白,“曹素功制墨”的“当家人”也是曹素功第15代传承人、中国文房四宝制墨艺术大师徐明,有着匠人特有的朴素与低调。
      
       投身曹素功制墨,徐明竟是“半路出家”。16年前,他是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弘从互联网海投简历中“淘”来的。彼时的曹素功墨厂岌岌可危,生产线快撑不下去,令人忧心的还有团队人员结构老化——没有低于50岁的。而彼时的徐明,由于企业外迁分流,刚从宝钢集团二钢有限公司热处理车间作业长岗位上离开,将简历挂在网上。杜弘一通陌生的电话打来,希望生产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出色的徐明来“江湖救急”。
      
       第一次踏进隐身于南山路弄堂里的墨厂,徐明是抱着好奇心来看看究竟。他发现,大白天厂子里黑黢黢、空落落,总共就十多人,地上的灰尘倒是显眼。“心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徐明坦言,眼前的情形与自己过去的工作环境相去甚远。可当他在曹素功储藏室里与蔚为壮观、足有万余块墨模也即墨锭模具四目相对,尤当随手拿起一块,被沉甸甸的历史感击中时,徐明转念心又动了,“那一刻,想留在这里试试”。
      
       杜弘对于徐明的期待,限于经营管理。徐明没让他失望,仅用两周就基本恢复墨汁生产。而为恢复墨锭生产,他主动“自讨苦吃”起来——决意从头开始学习墨锭制作,尽管那年38岁的他不算年轻了。这是因为,在徐明看来,想要把企业管理好,非得深入制作技艺中沉淀。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把制墨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操作步骤都精准掌握。
      
       教他墨锭制作技艺的师傅是李光雨,曹素功第14代制墨传人。每天凌晨4点多就到厂里和料,是李光雨数十年养成的习惯。跟着师傅,徐明天还没亮就当起学徒。如是严苛的作息,他非但没打退堂鼓,反而愈发感到肩上担子之重,“快点熟练掌握全套技艺,才能更好地传帮带,为恢复生产打下基础”。当年徐明一定想不到,最终他把自己“炼”成“老法师”,而今带的团队多达40余人,平均年龄30多岁,正在把手中的接力棒踏实地传给下一辈。▼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一团墨色沉淀的匠心传承
      
       别看一笔下去皆墨色,团团黑的墨里大有讲究。曹素功墨锭素以“气清而质轻,色黝而香凝”闻名。清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歙县人曹素功创设墨庄,名列清代“四大名墨”之首,享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制墨推曹氏”的美誉。清同治三年(1864年),其九世孙携带墨具,经苏州最终定居上海。在这座城市,曹素功成为海派徽墨代表,中国书画用墨佼佼者。
      
       曹素功墨锭制作有一整套严谨的工艺,大致分为点烟、蒸胶、和料、制墨、翻晾、描金等六大步骤。徐明坦言:“每道工艺都算不上难,但都需要耐心和责任。”就说和料,指的是将烟和胶这两种制墨最主要的原料相融。一款墨能否传世,墨迹是否历久弥新,它们是基础。烟与胶的配比以七比三为宜,胶重会发白、发墨慢,胶少则墨易断。混入的还包括金箔以及麝香、三七、皂角、芍药皮等十几味中草药,用以增色、添香、坚墨、发彩、防腐。再看制作工艺中最重要的环节——制墨,“硬配锤击法”是其独特工艺,须得手工使用几十斤的铁锤反复捶击墨料,越是细糯均匀越是理想,制墨名谚说“轻胶十万杵”,是指这道工序需经反复打压使之充分融合,淡淡墨香萦绕其间。进而再一手持锤,一手搓汰,将墨坯细细揉搓收成条,放进石楠木制成的墨模里精压成型。翻晾,得根据墨锭干燥的进度和墨体的细微变化随时调整,通常一块墨锭要经过4到12个月才能自然晾干。描金,可以理解成为墨锭“上妆”,曹素功的独门绝技是“精描细饰法”,在小小的墨锭上用金银粉及其他色彩填描其上的文字与图案,一钩一画,毫厘不差之外,还得气韵生动,由此赋予墨锭雍容高雅的海派书画气质。
      
       正因如此讲究,曹素功墨成为文人雅士孜孜以求的“奢侈品”。当年钱慧安、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等众多海派书画名家都喜欢来曹素功定制墨锭,且都曾为其制墨绘稿。任伯年晚年还于曹素功墨庄久住,以画家的体验指导工人改变墨的调色,自此配方代代相传。而曹素功在工艺和配方上,也千方百计满足顾客们的个性化需求。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去美国纽约演出前,特意向曹素功定制了一批墨锭,一套四锭,刻有梅兰芳亲笔所绘梅花和书法,作为礼品送给大洋彼岸的粉丝。难怪有人说,海派书画形成的历史,就是曹素功在上海振兴的历史。
      
       只不过,日复一日,经年累月,斑斑墨点墨渍成了制墨手艺人特有的“文身”,徐明不经意间摊开的掌心透出了这个秘密。“除了反反复复一个动作的枯燥,制墨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大概就是脏了。”徐明忆起,当年拜师学艺,师傅教他的第一件事便是洗澡——如何洗净粘在皮肤上的墨点墨斑,如何不使油烟浸入毛孔。
      
       一种坚持撬动的无限生机
      
       徐明与曹素功制墨其实是互相滋养的。意料之外的这次转行,让他真正找到心之所向。而近年来曹素功墨厂的起死回生,也与徐明的到来息息相关。从前的技艺,都是口传心授,很多时候凭感觉与经验。他则试着将科学化的生产工序、现代化的管理流程应用于曹素功制墨,让每个工序的要点都形成文字记载,比如针对捶墨,定下八锤一褶、八褶一组的标准。对照着这份“操作指导书”,新手制墨也能快速上手。
      
       在徐明看来,曹素功墨历经300多年传承至今,委实不易。确保高品质的产品水准,是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的关键。不仅要固守品质,在吸引受众以及推广普及笔墨文化方面,又要不断打开思路。“我们尽可能以多元化的产品,为顾客提供更多选择。”徐明透露,曹素功墨汁从原先的9款拓展到28款,如特黑、漆烟、精细浓缩、书画等多款都是新增的,其中一款学生可洗墨汁,专为小朋友开发,肥皂轻轻一搓,墨渍便不见了。定制墨锭亦在与时俱进,接连上新《五牛图》《长征》《论语》等主题。就连包装都在日渐时尚化、年轻化,有亲民的“萌新入门套装”,面向专业书法爱好者的“兰亭雅集文房四宝套装”,也不乏联名的“百变马丁文房套装”。
      
       去年正式开业的笔墨宫坊,以“非遗+”解锁传统文化新体验,更是为大众呈上的惊喜。在这里,人们可沉浸式体味非遗工艺,感受翰墨飘香,还能点上一杯“曹素功”黑咖啡,来上一条“紫玉光墨锭”巧克力。就着咖啡美食,临摹字帖,浸润在现代笔墨文化中,打开令人向往的慢生活。“正因笔墨书写渐行渐远,才更有必要唤回人们对于传统文脉的了解与珍视。”徐明说。
      
       包括曹素功制墨在内的非遗,如今正赶上最好的时光。徐明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对笔墨文化产生兴趣,相关非遗传承也将越来越可能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