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郎世宁《午瑞图》
徐莺
江南的端午潮湿闷热,记忆中是外婆家中午的五黄大餐:凉拌黄瓜、爆炒黄鳝、清蒸黄鱼、对半劈开的露出流油蛋黄的咸鸭蛋和一壶雄黄酒。正午时分老人用筷子沾雄黄酒在我们的额头画上一个王字,再给我们戴上药香味儿冲鼻的五彩小老虎香囊,于是童年的记忆中,端午是除夕、中秋之外最有仪式感的节日了。这个节日与神话、传说相连,古老又神秘。
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仲夏端五,端是始,五是中正之数。《易·系辞上》中说:五位于一、三、五、七、九这五个阳数的正中间。每日午时阳气最旺,五月五的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端午。端午在芒种与夏至两节气前后,气赤而光明,是一年之中阳气的顶点。《晋书乐志》记载:五月之辰谓为午,午者长也,大也,言物皆长大也。
有学者考证端午节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是殷商时期的新年日。端午食粽的风俗,来源于上古于新年日以麦、黍祭祀祖神。龙舟竞渡,则为纪念舜帝祝融。
闻一多在《端午考》中认为,端午是古代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的节日。依图腾制度,五龙分治五方,用青、赤、白、黑、黄五色区分,而后发展成中国人传统的五行思想。《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为纪念屈原的忠君爱国,端午也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后来随历史变迁,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的事迹亦因都死于五月五日而有所增附,但皆非其本原。端午节流传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成为东方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称为端阳节、五月节、粽子节、龙舟节、浴兰节、戌衣节等。
祈福:角黍厅前,龙舟竞渡
故宫博物院藏《端阳故事图册》共八页,描绘了清代端午期间民间的重要活动,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巡期间苏州画家徐扬恭献。此图册色彩明丽典雅,笔墨工整秀丽。图册上有乾隆诸方玺印:“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乐善堂鉴藏宝”印说明该图册曾藏于重华宫,“石渠宝笈”印则表明该册页收入清代重要书画著录《石渠宝笈》,体现乾隆近民俗以稳定朝政的治国之道。
其中第七页为《裹黍角》,画中描绘农舍小院梧桐树下,一妇人坐于方桌前条凳上裹粽子,两小儿及另一妇人围于桌前帮忙,其中一小儿年幼不够高,脚下还垫着小板凳;前景中另一妇人与一孩童蹲着洗米聊天,身前一盆泡发的糯米和一篮清洗好的青青菰叶。尺方的左下角有题跋:“裹黍角,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苏东坡有诗云:“翠筒初裹楝,乡黍复缠菰。”楝叶、菰叶表明裹黍角的叶子有多种,江南地区明清之后多用箬竹叶。宋代黍角有了俗称叫粽子,且品种很多,形体各异,有角粽、筒粽、锥粽、秤锤粽、九子粽等。宋代,端午有特殊的节物,其中有一种叫“百草头”,将端午果子、桃柳、葵榴、蒲叶,用大盆把这些放成一团,放在门前,挂上五色钱,排钉粽子,以示供养和祈福。端午“角黍厅前,祭天神、桩成异果”是民间对于丰收和富足生活的一种祈福。
册页第八页为《观竞渡》,描绘了白胡子的拄杖长者、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戴斗笠的山樵、渔夫、学龄男童等六人在河岸边柳树下观望湖面,湖中一彩旗装饰的龙舟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向前挺进。题跋写:“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荆楚岁时记》载:“是日,竞渡。”六朝时期南方已流行竞渡,同一时期北方则不然。《玉烛宝典》载:“南方民又竞渡,世谓屈(原)沉汨罗之日,并楫拯之。在北舳舻既少,罕有此事。”说明南北朝时期,北方因船少并无竞渡风俗。
龙舟竞渡是南方人对五月之水的敬畏。端午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汉书》《后汉书》《晋书》都多次提到“五月,大水”,五月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洪水易发期,是从先秦至今的自然现象。端午竞渡,表现出古代南方人民以征服来对抗不可预测的自然力量。《荆楚岁时记》杜公瞻注:“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飞凫”“水车”“水马”,均指来去自如的小船,如车马行于陆地,水鸟游于水上,对船的要求是“轻利”。
竞渡原初是先民训练水上救援能力的集体活动。《岁时广记》卷二十一《竞龙舟》引越地传说:“竞渡起于越王勾践,盖断发文身之俗,习水而好战者也。”传说还保留着竞渡与水上驾驶能力训练的关联。唐代竞渡加以特殊装饰的龙舟,成为一项竞技运动,也有端午龙舟竞渡的记载。
北宋用“争标”指代“竞渡”。如天津博物馆藏宋画《金明池争标图》,以界画的形式再现了北宋皇家龙舟竞渡的实地场景。画中的金明池即“汴京八景”之一“金池夜雨”中的金池,最初修建的目的是训练水军。后经多次营建,池内各种设施完善,逐渐变成了皇家园林。此画内容与《东京梦华录》卷七“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园”及“驾幸临水殿观争标赐宴”二条记载悉合。
龙舟竞标,先进行花色表演,以红旗为号令,依次表演“旋罗”“海眼”“交头”等战阵,最后进行夺标比赛,三局两胜制。金明池每年春季“开池”期间,皇帝、百官和庶民百姓共赏龙舟争标。由此可见在北宋年间,龙舟竞渡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大型活动,但并不一定在端午举行。明清“龙舟竞渡”这个词的意义指向端午。如故宫博物院藏《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中,画面近景花园中多处盛开的五色蜀葵花表明此为端午时节。画中雍正皇帝身着汉装,与众妃子、皇子欢坐于码头楼阁之上,数艘华丽的宫廷龙舟驰骋于水面之上,是皇家欢度端午节的情景。
防疫:采药制香,悬艾斗草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苏轼《六幺令·天中节》中的端午不但有粽子还有艾蒲。古人观念中五月为“恶月”,阴阳相争,鬼怪肆虐。仲夏五月气候溽热,蚊虫孳生,蛇、蝎、蜈蚣等毒虫出没,历来有五毒俱出的说法,易生瘟疫,于是采药、制药用以防疫。
门前悬艾是端午节家家户户的习俗。《端阳故事图册》中第五页叫《悬艾人》,描绘两位妇人牵着身穿红衣、手拿蒲扇的小儿立于院落大门前,妇人手指门前倒置悬挂的一把艾草,门边墙角一株蜀葵花开得正茂。题跋写:“悬艾人,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细看画中艾人的扎法是以菖蒲叶和艾草扎成条束,与如今江南端午时候家家户户门前挂的艾束相似。
图册第三页《采药草》描绘了一山樵带着两童子在深山中采草药,题跋写:“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采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以治百病。”古人认为,端午这天午时,因阳气极盛,是各种草药的生长最为茂盛之时,所以这天采的草药最为有效。中国各地民间至今仍普遍保留着端午所采之药最为灵验的信仰。将药草晒干制成香料,制作端午香囊佩戴在身上,取屈原《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之意象,此类端午香囊称“佩兰”。《红楼梦》第二十四回:王熙凤要办端午的节彩,采买香料药饵。贾芸想要谋个差事,在端午节前托人买了冰片、麝香等香料,孝敬凤姐。贾家的富贵可以从香料中窥见。冰片、麝香是除艾草外最适合用在端午的香料,但因价格昂贵普通人家用不起,然而,贾府却用冰片、麝香做香包,用以辟邪、祛暑、驱蚊。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了端午期间与采药相关的另一个习俗,“香菱、芳官等人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丛中斗草”。斗草又称斗百草,唐朝开始成为妇女、儿童在端午期间的活动,分文斗和武斗两种。文斗就是比谁的花草种类多或者独一无二,在此过程中需要了解花草的药用价值和内涵,甚至需要赋诗。辽宁省博物馆藏明代陈洪绶的《斗草图》,表现的就是仕女围坐,手举花草,开口比斗。武斗是两人各持一草,交叠成十字,用力拉扯,草茎断者输。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廷标《群婴斗草图》便展现了孩童武斗百草的热闹场面。古人在端午节通过游戏辨识药草、蒙养儿童的生活常识,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辟邪:兰草沐浴,葵榴画扇
《岁时广记》中端午与药相关的词条多达十几条,端午不但是采药的日子,也是制药合香、沐浴兰汤的日子。汉代礼制著作《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端午节在宋代被称为“浴兰节”,人们会采集菖蒲、艾草、佩兰等各种药草,放在热水中进行沐浴,祈望驱除疾病。
古代画作表现端午香汤药浴、驱邪祛病主题时,大多是母亲为孩童沐浴的场景,即画史中的照盆孩儿、浴婴、戏婴等画题。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团扇《浴婴仕女图》原是虚斋旧藏,此团扇构图、运笔、设色均表现出院体风格,描绘了小儿轮流洗澡的情景。画面正中有一大铜盆,一小儿在戏水,仕女正给他擦脸擤鼻涕,浴盆边上还立着一个像是在焦急等待;画面右侧一仕女正在给另一个洗完澡的小儿穿衣。画面左侧有一夫人,服饰精美,端坐鼓凳,慈祥地望向闹腾的孩儿们,一个扎辫子、系红腰带的小女童趴在她膝前。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仇英的《浴婴图》是《摹天籁阁宋人画册》中的一页,仇英曾居住在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中并临摹创作了一批作品。《浴婴图》描绘了庭院中小儿沐浴的情景。画中花园里,朱栏雕砌,假山叠石,前景中的萱草、远景中的火红石榴花表明端午时节。欧阳修有诗“五月榴花妖艳烘”,端午“五色”中,红色是端午的标准颜色,因为五月属火。画中两组人物,左边端庄的夫人与趴在膝头的小女童,右边奶娘正给精美大铜澡盆里踢水的小子擤鼻涕。人物动作神态与佛利尔藏宋人本《浴婴仕女图》类似,或许仇英有参照,亦或许婴戏画题在端午画扇的众多画题中形成了固定的样本。
南宋盛行端午用避瘟扇。端午扇被赋予了避邪消灾的寄托,扇子扇走邪气,扇面上的图画挡在胸前,有辟邪的功能。
扇子能够成为端午节的节物之一,与唐代的官方推动有很大关系。“端午赐扇”在唐代是一项宫廷礼仪。李肇《翰林志》中记载:唐代的翰林官员,端午时的赏赐除了夏衣、粽子、五色丝线外,还会得到一把竹丝制成的“青团镂竹大扇”。南宋宫廷也有这一礼仪,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六节物词条记录:“重午,洪州扇二、草虫扇二。”南宋的翰林官员,端午节最重要的赐物就是四把团扇、两把与唐代类似的竹扇、两把绘有图画的绢扇。南宋皇室端午赐扇,最特别的是“御书葵榴画扇”,扇子一面是帝王御书,一面是宫廷画师所绘花草。宫中流行画扇,民间自然效仿,《梦梁录》卷十三“铺席”“夜市”中记载了好几个扇子铺:中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炭桥河下青篦扇子铺、周家折揲扇铺、陈家画团扇铺。而夜市中还有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扇柄、异色影花扇出售。
从现存的宋画来看,南宋团扇的数量不可低估,与端午画扇密不可分,宋代绘画在方寸之间开拓了新的艺术格局。团扇绘画主题几乎涉及宋代绘画的各个方面,端午画扇则主要为时令花果画题、婴戏画题、医药与辟邪。团扇中常见花草为:蜀葵、石榴花、萱草、菖蒲、栀子,水果有荔枝、枇杷,有时折枝花卉组合出现,有时是花果与草虫,时令果子则多配禽鸟。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夏季骈芳图》,扇面上蜀葵、萱草、栀子同时出现,所谓“葵榴斗艳,栀艾争香”。如上海博物馆藏《蜀葵图》,蜀葵颜色鲜艳而富于变化,花开五色,常被称作“五色蜀葵”。五色辟邪,正合端午主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夏景戏婴图轴》原为清宫旧藏,图中荷塘柳树下太湖石边,红白两株石榴花开,七个童子正在嬉戏。正中间身穿浅蓝织金罩衣内衬红色夏衣、头戴金弁的童子是画中身份最尊贵的一个,显然今日过节,家中仆妇已经将他打扮整齐。童子手持一把扇子,扇子上画着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五毒齐全。此为画眼,点明端午辟邪的主题。其余六小儿均穿着薄透的夏衣各行其事。其中两个在主人的指挥下抬着供桌,桌上放着的花瓶内有菖蒲叶、蜀葵花,一碟角黍,一碟水果,一壶雄黄酒以及拿着利剑捉鬼的钟馗小瓷塑。假山边一小童背上挂着虎符,折下石榴花,荷塘石栏边一小童手举着荷叶表明日近正午。前景处,两个顽皮小子捉了蛤蟆拴上红线遛蛤蟆玩。
小儿背后挂虎符亦是端午习俗,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虎符即艾虎,将艾草的药用价值与虎的辟邪功能结合。端午节的虎叠加了百兽之王、四方神之一、天师坐骑等多种辟邪的身份。画中呈现出喜乐的节日气氛,也表现了人们在端午这一天以毒攻毒的辟邪方法。端午画扇是信仰、观念和视觉经验的融合,曾在南宋的节日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有一些端午的古老习俗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认知的更新渐渐地退出了生活,有一些则被保留和传承下来。《端阳故事图册》中还有《射粉团》《赐枭羹》《养鸲鹆》《系彩丝》四页,其中用弓箭射糕团中者得食的游戏、赐百官猫头鹰炖成的汤羹这样的节俗已经不存,但修剪八哥的舌头、手系五彩丝线以求长命百岁的习俗在很多地方依然延续。近几年端午香囊手作被年轻人广泛喜爱和接受,其中融合了端午采药、中医制药、传统面料的辨识、纹饰纹样的使用等综合文化,是传统节俗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
端午节是我国古代先民在历法和节气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东亚和东南亚使用我国古代历法的国家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大约战国时期端午节传入了今天的朝鲜半岛,端午节祭祀,吃艾草糕,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发、化妆,门柱上贴朱砂符辟邪等习俗流传至今。唐代,端午节随着中国文化传到日本,起初在贵族和武士阶层中以雅文化的形式存在,江户时期才走入百姓人家成为举国上下参与的节日。除了菖蒲浴、挂菖蒲辟邪,吃类似粽子的麻薯、粉团之外,近代日本将端午与男孩节放在同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挂上鲤鱼旗,向神灵祈祷小男孩健康幸福地成长。此外越南、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都在农历五月五日过端午节,且都会包类似粽子的糯米类果子祭祀祖先,有些地区会举行赛龙舟的活动,韩国和越南至今仍然保留端午赠扇的礼仪。从端午节的各国习俗中看出,发源于中国的端午节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融合、碰撞,演变出了不同的仪式和形态。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延伸阅读
这些名家为端午写下诗词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唐】李隆基《端午》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北宋】欧阳修《渔家傲》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北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北宋】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南宋】陆游《乙卯重五诗》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南宋】范成大《鹧鸪天》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南宋】文天祥《端午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