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6-09 第27,98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申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热闹非凡

实证6000年历史,上海考古成果完整首发

青龙镇遗址隆平寺塔基航拍图。
       ■本报记者 李婷
      
       曾经有种说法很流行:上海由小渔村发展而来,历史不过一两百年,根本“无古可考”。一代又一代上海考古人,用实实在在的考古成果击碎了传言。6月7日下午在青浦博物馆举办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主会场活动,首次完整发布了上海考古成果。
      
       接续努力,厘清上海6000年发展历程
      
       记者了解到,上海的考古工作始于1935年,经过考古界近90年的不懈努力,发现了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广富林遗址、马桥遗址、青龙镇遗址、“长江口二号”古船等丰富的文化遗存,总计40余处。其中,6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确立了崧泽文化、马桥文化、广富林文化等3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和青龙镇遗址分别于2006年和2016年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把上海历史推至距今6000年前,厘清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一手资料。
      
       “上海地区的考古基本围绕两大主题开展:一个是史前文明探源,一个是城市发展历程。”长期从事上海地区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以福泉山遗址为例,这是环太湖地区一处重要的良渚文化遗址,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年以来马家浜至唐宋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被誉为“东方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自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1979年首次试发掘至今,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尤其是福泉山、吴家场权贵墓地发现高等级随葬品和精美文物,充分说明此处是上海地区良渚文化晚期重要的政治中心。对于考古界正在积极推进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两大重要课题,福泉山遗址是其中一把非常关键的钥匙。近年来对柘林遗址的发掘,也发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遗迹,实证此处是良渚文化晚期上海地区一处濒海聚落。而青龙镇遗址、“长江口二号”古船的考古发掘以及奉贤境内现存的“华亭海塘”,则找寻到上海以港兴市和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历史基因,印证了这里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跟着“最上海”文物主题游径,感受城市文脉
      
       上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的古文化遗址、多元的历史建筑、精美的馆藏文物,这些都是上海独有的城市遗产,也是这座人民城市的底蕴和魅力所在。
      
       活动现场,发布了上海市首批十条“最上海”文物主题游径,按照不同主题串联起区域内文物建筑、景点、非遗体验等,让市民游客更好地体验城市文化、感受城市文脉。比如,“寻觅上海之源”线路涵盖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青浦博物馆、朱家角古镇、福泉山遗址、青龙镇遗址,带领人们在寻根之旅中“穿越”6000年。“难忘红色记忆”线路,从中共一大纪念馆起步,依次前往周公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孙中山故居、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邀大家用脚步丈量这座光荣之城厚重的红色文化。▼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线路,引导市民游客走进耶松船厂旧址、北外滩、黄浦码头旧址、毛麻仓库、杨树浦水厂、东方渔人码头、绿之丘,触摸百年工业文明的肌理和感受工业遗产如今的华丽转身。配合文物主题游径的发布,“建筑可阅读”微信小程序昨起推出为期半个月的发现“最上海”——建筑打卡活动,打卡满足一定数量将获得相应文创产品奖励。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上海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形象标识和“沪上繁花·六千年”——上海文明探源系列微剧预告片。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动全市各区文旅局、各相关主体围绕“开启发现之旅、探寻城市之源”主题,策划开展大量线上线下活动,并组织近40处文物建筑免费开放,营造保护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丰富假日文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