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6-09 第27,98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流派的生机勃勃在于不断流不断变

上海越剧院90后演员王婉娜演出策划影像剧场

王婉娜在越剧影像剧场《微神/VISION》中饰演“我”。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筱丽
      
       发源于嵊州,兴盛于上海的越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有一批年轻的第十代越剧演员,他们是越剧百余年历史上的第一批本科生。不知不觉,年轻的演员们已逐渐迈入而立之年。师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钱惠丽,徐派小生王婉娜便是其中之一。
      
       国风国潮的流行、爆款作品的出现,都让戏曲在年轻人心中不再是陌生的名词。越剧在短短百年内发展成熟,与剧种不拘一格、博采众长的特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心里,求新求变求探索是越剧的内核。”王婉娜对记者说道。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平衡,长久以来都是戏曲人需要面对的课题。当代观众喜欢看什么戏?喜欢以何种形式看戏?演员与观众如何一起成长?随着由王婉娜担当主演并参与策划的越剧影像剧场《微神/VISION》升级后再度上演,她试着用这部作品给出属于自己这一辈女小生的回答。
      
       创新不失传统,汲取多方艺术能量
      
       最近出门,王婉娜都会背着《微神》的文创帆布包,年轻的女孩笑称这部戏仿佛是她的孩子,她将其视为职业生涯节点式的作品。《微神/VISION》取材于老舍唯一的爱情小说《微神》。台上,王婉娜与傅派花旦盛舒扬的表演与身后的影像构成“共时结构”,现实、回忆、梦境、幻想相互交织,谱写一场亦真亦假的爱情悲剧。深灰色纱幕墙,从天上垂下的白色飘纱,凸显黑白色海棠花的影像,梦境感的配乐,影影绰绰的灯光,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部不寻常的越剧。
      
       王婉娜常与该剧的编导朱燕鸣和刘倩结伴看戏,《狂人日记》《孩子梦》等话剧里的影像运用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0后的她也曾光顾亚洲大厦,看到受年轻人追捧的驻场音乐剧,她不禁思考,“观众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渴望参与到戏剧中来。从叙事内容和表现形式,由内及外,越剧的创新都有所可为。”
      
       听到新鲜的想法,上海越剧院也非常鼓励青年演员的创作,并给予自由的发挥空间。演出前很长一段时间,剧组都在排练厅从白天待到深夜,几个女生常常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她们苦思冥想,如何将越剧的表现手法与影像技术有机结合,来讲述这篇老舍笔下的意识流小说。
      
       “惊艳”“梦幻空灵”“看一遍不够”“建议驻场”……观众用心的评价是令创作者最满足的反馈。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微神/VISION》的受众既有被形式吸引的普通观众,也有资深的越剧爱好者。翻看社交平台,戏迷关于流派的讨论不在少数。剧中,王婉娜用流派的特色塑造人物,现实里的“我”唱的是徐派的高亢洒脱,幻境里的“我”选用了更具朦胧感的唱腔。故事最终,王婉娜的徐派和盛舒扬的傅派合为一体,也暗合了故事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代代相承,越剧的发展始终在进行时
      
       《微神/VISION》两轮演出,钱惠丽都没有错过,剧中唱腔变化的建议也正是由她提出的。第一轮演出进剧场前,钱惠丽在越剧院排练厅里看了连排,因为缺少影像部分的配合,她也有些迷茫:“会不会太小众了?”看完首演后,她的评价转变为:“新的风格出来了,还有点意犹未尽。”对于王婉娜而言,钱惠丽是善于启发的老师,眼神往哪看,动作如何摆,两人的交流常常如同朋友一般有商有量。身为当代徐派的代表艺术家,钱惠丽并不要求王婉娜一味模仿,而是提示她:“一切技巧都是为人物服务。艺术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任何一门戏曲剧种的传承都离不开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口传心授。2008年,彼时的王婉娜坐在剧场看了人生第一部越剧——钱惠丽主演的《西厢记》。“这个穿着披风的小生好帅。”她感叹时没有想到,徐派日后也成为她不断提高精进的目标。2021年,在纪念徐玉兰诞辰100周年系列演出《北地王》里,王婉娜担纲主角“北地王”。钱惠丽除了全程把场排练,为后辈抠戏,更是在正式演出时,站在乐池,在作品一头一尾献声主题曲。越剧徐派的传承,以这样一种会心的方式在两人之间流动。
      
       无论是在戏校和汪秀月学戏,还是进院跟随钱惠丽学习,王婉娜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愈发感受到:流派并非固定框架,而是一种不断更新的艺术形式。“流派流派,本身要流、要变,只有不断流、不断变的流派,才会显出勃勃生机。”越剧宗师徐玉兰的这番话,她如今切身体会。
      
       王婉娜与徐玉兰的接触不算多,仅有几次见面,她却很难忘记。有一回,汪秀月带着王婉娜和几位学生到徐玉兰家中,请她看戏点拨。王婉娜唱了一段《追鱼》,彼时徐玉兰的一只眼睛视力已经不太好,但仍细致地捕捉到王婉娜眼神里的不足,“你的眼睛里没有鱼,你的眼神也要有戏。”表演后,王婉娜还拿出一张自己颇为满意的剧照,徐玉兰一看,指着照片说:“你的衣服没有遮好,把靴底子给露出来了,这样不好看。”
      
       徐玉兰去世那天,王婉娜和同学们在外地演出《红楼梦》。听到消息时,王婉娜已经化好了全妆,为了不影响演出,她只能强忍泪水。看到学生这副模样,心情同样沉痛的汪秀月安慰她,演好接下来的戏,便是对宗师的最好告慰。“从前老师还在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突然走了之后,‘传承’两个字对我来说有了更具象的意义。”王婉娜对记者说。
      
       非遗舞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观众和市场是最直观的检验者。此番《微神/VISION》上演后,作品收到了老舍戏剧节的邀请,有望下半年在北京上演。“我们还想报名更多的戏剧节,想去更多的地方演出。”王婉娜满怀期待。年轻人每一个日夜里的思索、一次次充满勇气和锐意的尝试,都在助推越剧的现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