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菁
全媒体的兴起对传统文学期刊影响最大的到底是什么?据观察,截至目前,其影响主要在于被多种所谓“自媒体”分流了大量读者与受众,以及传统的营销渠道被大幅削减。
由此对刊物造成的具体影响及后果,集中表现为本已惨淡的发行量进一步下滑甚至直接影响生存,以及本已式微的影响力加速下滑。
上世纪最后十年,曾屡创“洛阳纸贵”业绩的文学期刊开始步入下行道。其中虽有大部分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其流金岁月却已成为历史。进入新世纪,互联网对生活的改变,以及随着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一浪高过一浪,呈愈演愈烈之势,大多文学期刊已面临让人忧心的发行量及影响力进一步下行的情形。
从市场化、“数字化”再到当下的“人工智能”,摆在文学期刊前的挑战愈来愈多,且谁也无法预知下一个挑战又会是什么。既如此,立足目前实际情景,不妨冷静分析,理性应对。
与此同时,还有如下三点也需要特别强调并进一步观察研究:
一是文学期刊最核心的竞争力——内容——理论上虽然没有在这轮影响中有所流失,但现有内容是否适应新媒体条件下读者的趣味与接受则是需要研究、需要论证与评估的一个重要课题;当然还有另一面的问题,即种种新媒体的趣味与评价标准是否就应该一味地接受与顺应?
二是刊物发行量的进一步下滑意味着读者的进一步流失,但这种流失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也需认真调研与评估。是传统文学期刊的内容已无法吸引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还是其他的缘由?
三是当下的各种新媒体其实也需要海量内容来支撑,但这海量的内容与传统文学期刊的内容显然存有巨大的差异。怎样认识与评价这种差异?即便传统文学期刊的内容明显优于当下不少新媒体的内容,但新一代受众为何仍然愿意把注意力更多地给予新媒体?
综上所述,现象与问题已浮出水面。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学期刊融合发展之路该如何走的选择与路径,其实也在逐渐清晰。目前来看,至少如下三条尤其值得加速思考,以寻找相应的解决之道并付诸实践。
一是做强、做优、做特自己的内容,增强核心竞争力。
目前,除去文摘、短诗、微型小说、短寓言等文体外,传统文学期刊常见的小说、散文、纪实、诗歌及理论批评等“五件套”与绝大部分新媒体其实几乎并无交集,即便有些同一内容的电子版之类,但它们的商业模式同样不清晰,市场并不乐观。
因此,应对所谓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文学期刊首先应该深刻自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内容,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匹配到底做得如何。吸引不了读者究竟是期刊自身的问题还是数以亿计读者的问题?客观地说当然是各有各的问题,但作为文学期刊的从业者当更应着眼自身进行反思。
先说简单的形式,传统的“五件套”结构依旧为当下众多文学期刊沿用,版式、字号也大体“千年不变”。而更深层的内容组成,也多注重外在的热闹。从内容切入,集中足够篇幅将某一具体的社会热点、人生焦点、文坛兴奋点做深做透者则少而又少。如此文体平摊、内容均摊、情感寡淡,又何以吸引读者?文学期刊生命力、吸睛力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内容的独特与普适关切的合体。未必每篇精彩,有一两篇或许足矣。夸张点说,倾心倾力做好、做精、做特每一期的头条,相当程度上即文学期刊最大最重的生存发展之道。
二是做精、做美、做强期刊的全媒体矩阵,疏通与增强期刊的传播力及影响力。
尽管现在许多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力并不强,具有冲击力标题下的内容苍白更是常态。但它们的两点所长也必须认账:一是会做标题能吸睛,二是以此为重心所带来的强劲传播力,一个小众或寻常的平台或公号,其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可能远大于传统文学期刊。
这种现象倒逼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更深层、更沉重的话题:传统纸媒难道真的敌不过新媒体了?对此暂且按下不表。传统文学期刊目前的内容虽不适合直接搬到新媒体上运营,但刊物自身的公号全媒体传播形态则一定要做,下功夫做,做精、做好、做出影响力,进而通过新媒体将期刊精华优选出吸引读者的角度广泛传播。本质上这就是一种为自己传统的文学期刊“引流”之法,以扩大刊物的传播力及影响力。
当然,如何做好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本身就是一项专门的新学问,既要提炼出刊物自身的精华,又要抓住读者的期待与心理,用凝练生动的语言与画面传播出去、发散开来。
三是做活、做巧、做实传播形态,借助科技力量,多模式多样态地传播文学内容。
众所周知,戏剧、影视的创作大多依托于文学,近期更有《人世间》《繁花》《我的阿勒泰》等电视剧的热播,促使图书销售成倍增长。影视剧的热播让文学作品具象化地进入受众视野,也让更多受众了解和熟悉。引人关注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更新,借助软件从文字转化为图像和影像也愈发细腻和快捷,画面的生动和场景的联想,逐步接近创作和受众的要求。文学期刊亦可尝试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影像,渐进式辅助文学内容被大众更快捷直观地感知。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所谓新媒体的具体形态及环境,自打形成之时起就始终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确有过人之处,迄今也还远未抵达成型成熟的境地。因此,对传统媒体而言,还需始终关注并认真研究其种种发展与变化,以及各种不同形态的所长所短,冷静辨识哪些可以为我所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以创新意识寻求弯道超车之术。快捷广泛的传播是对内容助力的重要推手之一,数字媒体上那些相对成熟的内容如何转化为期刊的内容资源,也是期刊寻求更多已得到市场验证选题的切入点。无论如何,只有从内容和传播方式两方面着手的融合,才是一种真正富有深度与生命力的融合发展。
(作者为《青年文学》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