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6-01 第27,97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读书

童年美好是治愈一切内耗的秘密武器

——读朱永新《成长的心法》

《成长的心法》朱永新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韩浩月
      
       六一儿童节到来,接下来是端午节,然后是暑假……在我的记忆里,这些都是特别值得期待的时刻。在孩童眼里,每一个节日都是盛大的。节日扩充了童年的丰富内涵,会成为孩子成年后不断在脑海里复原的慢回放。拥有一个漫长童年的孩子,会在一生中不断获得自我治愈的能力。
      
       前几天读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成长的心法》,发现在这本书里,他不断提到“漫长的童年”,比如在第二部分《信任》的第16节,写到“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第三部分《探索》第37节,写到“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第38节写到“玩玩具就是在做科学实验”,第五部分第66节,写到“最重要的学习发生在教室之外”……这些章节无一不指向漫长的童年之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它甚至可以取代这本书现有书名,成为一个颇为妥帖的备用书名。
      
       阅读这些章节的时候,我不由自主联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些节日来临时的激动与庄重,那些在漫长假期因为无所事事而享有的慵懒和舒适感,那些顽皮之后带着疲累进入梦想的甜蜜感,都为当时的自己度过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提供了无限的能量……一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自己的童年并没有真正结束,它以某种形态潜伏在内心深处的某一个地方,当需要调用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修补中年缺憾。漫长的童年,并不单指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如何欢快地度过,某种程度上是指“终身童年”,拥有这一“财富”的人,在创造、创新能力方面,会显然更卓著一些。
      
       朱永新在本书写作中,对于童年的重视程度,之于他的家长身份而言,是罕见却全面的。比如,他每个暑假都会带孩子到全国各地旅行,他认为“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跟孩子一起运动与读书是最好的陪伴,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固然亲密,但也有边界感,强调“非共享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出人意料的强烈影响,并给出结论:孩子“幸福”比“成功”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这样一位非典型中国家长,在观点上他是容易得到赞同的,但在现实生活里,他的提倡却很难得到全面的执行。
      
       阅读《成长的心法》时,我时常有想和作者击掌的冲动,但每每此刻,都有一点惭愧的情绪在心底蔓延,因为在行为上,我虽然已经尽可能做到了陪孩子旅行、读书、诚恳地交谈,但仍然会为孩子忽上忽下的学习成绩、能不能及时刷牙洗脸等生活习惯而焦虑,所以很多时候,“成长的心法”更适合用于家长身上,更需要历练的是家长的心态与情绪掌控能力,而非借用书本作为工具,用某种技术式的理念来影响孩子。诚如朱永新所言,孩子是最擅长模仿的,家长的言行,往往会在孩子那里产生“巨雷”一般的影响,但家长在家庭生活当中,往往是盲目而不自知的,如果孩子叛逆,那大概率是家长没有作好表率,没能赢得孩子的尊重与模仿。
      
       既然童年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延长孩子们的童年,如何让孩子拥有漫长的童年?《成长的心法》可谓用整本书的容量,在诠释这一核心问题。
      
       首先在教育层面,朱永新对现有的学校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观点。比如他认为,“学校以外的社会化学习更为复杂,也更为基础”“更重要的学习发生在教室之外”;对于“倾听式学习”的提倡,意味着他对“填鸭式教育”的反对,“应该改变学校,而不是让孩子适应学校”……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育理念的价值在于,他不是在单一层面对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而是全方位地给出一整套的实施方案。截至2022年,“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8300多所学校践行,相信这些学校的孩子对于童年的感受,会多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其次在家庭层面,朱永新强调家庭气氛和家长的责任。对于让家长头疼的家庭教育问题,朱永新给出了很乐观的看法:“无序、混乱的背后是五彩缤纷,是多样化和可能性”,“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比成年人更高明、更有智慧、更有创造性”,父母的话语“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为话语不仅能让孩子拥有丰富的词汇量,也能影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情感,以及思考的逻辑与方法”……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对弥漫于社会的教育内卷现象,给予了一次有力的反对。改变要从学校与家庭这两个终端同步做起,任何一端对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抱有畸形期待,都很难真正让孩子拥有高质量的学习环境。
      
       第三,在孩子自身层面,《成长的心法》也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平视的口吻,给出了友好且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比如在玩游戏以及玩“假装游戏”时,孩子可以摆脱“自我”中心,弄清别人的想法,获得合作的能力,在玩耍中学会如何应对意外以及发现事物的规律……这本以教育从业者和家长为主要读者群的著作,也给孩子阅读留出了介入的多元角度和丰富空间。掌握了“成长的心法”的孩子,或能对家长起到反向教育的作用。如果少年读者从本书中洞察了教育的真相,也有机会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推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来。
      
       致力于帮助地球人移民火星的美国企业家马斯克,他的梦想,包括在公众面前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拥有过漫长的童年。迄今为止,他还是在用童心来对待他的理想与事业。对于马斯克的教育,他的母亲梅耶·马斯克在自传《人生由我》中,提出了四个教育方法:放手是独立的开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积极主动争取的习惯;以身作则。这些方法貌似常见,但真正能够执行下来,却是很难的事情。《成长的心法》这本书,提供了包括这四种方法在内的更多方法,但也符合教育孩子因人而异的常识。读者若是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并深入且灵活地执行下去,相信会得到成绩与硕果的回报。
      
       在读《成长的心法》之前,我已经在一二十年的时间里,践行着如何延长孩子的童年,让孩子的童心永葆,至于效果如何,评价的权利并不在我这里。我期望孩子们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会为父亲曾像孩子一样和他们一起玩耍而开心,而不要为蹉跎时光而失落。有关生活与人生的意义,两代人的思考不会在一个层面上,但对于童年的认知,应该大差不差——如果一个人的童年足够漫长,这就标志着,他拥有了抵抗时间对精神造成的损耗的能力。因为童年无敌,童年美好是治愈一切内耗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