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5-27 第27,97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1版: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

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积淀又飞速发展的城市正积极探索

城市更新,向未来奔涌

俯瞰徐汇滨江。 (均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 刘力源 苏展
      
       流经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苏州河弯出一个美丽弧度,河水环裹住的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就像一艘船,载着故事从历史中驶来。其间一栋典雅古朴的交谊楼,有着一段传奇经历: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前一天,这里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选为“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
      
       近年,经破墙退岸,苏州河华政段向市民开放,精彩纷呈的滨水空间嵌入市民日常。
      
       历史与当下在这里交汇。对于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积淀,又飞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城市更新是一个永续命题。放眼全市,“一江一河”滨水岸线贯通,只是一个鲜活剖面,照见的是——上海积极探索更有温度、更可持续、更加包容的城市更新,拓展城市空间,强化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向未来奔涌。
      
       “一江一河”,将诗意引入生活
      
       初夏的徐汇滨江,绣球花盛放。2024上海(国际)花展徐汇主会场落在此处,从Station 1907启点出发,一路将星美术馆、滑板公园、龙美术馆、西岸漩心、滨江绿地等滨江地标串珠成链。
      
       Station 1907启点的前身日晖港货栈,不仅是上海最早的铁路货运栈,也是上海开埠后唯一的水陆联运枢纽。百年的铁轨、月台、站房、仓库经过城市更新,保留工业遗存的样貌,植入丰富内核,化身为高品质公共空间。曾经钢筋铁骨的西岸,如今在人们印象中是艺术、科技和人文。
      
       江畔河岸,城市更新是一个个将诗意引入生活的故事。
      
       沿着钢结构栈道,进入杨浦滨江新怡和纱厂旧址的生态湿地。草木葱茏间,一方池塘水草摇曳、小鱼嬉戏……就地取材打造的雨水花园,净化水质的好手,更成为孩子们探索自然野趣之地。有着百年工业历史积淀的杨浦滨江,“工业锈带”蝶变“生活秀带”,百年老厂房、仓库经保护性修缮,以新形象、新功能重回人们视野,也让杨浦滨江跻身全国首批、上海唯一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一边是诗意栖居,另一边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总部扎堆落户,杨浦滨江超级企业集聚区雏形渐现。
      
       江河不舍昼夜,城市日新月异。如今,黄浦江45公里岸线、苏州河42公里滨水岸线逐步贯通。一个个宜乐宜游新空间在两岸相继点亮,“商旅文体展”在此联动碰撞。苏州河静安段6.3公里滨水岸线,50万平方米历史建筑、17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坊,吸引来170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新空间、头部艺术机构等在此汇聚,世界级滨水艺术走廊呼之欲出。苏州河普陀段,“半马苏河”岸线化身充满人文气息的赛道,为全民健身打开了新场景。年内,苏州河沿岸还将重点改善骑行系统,人们可以更自如的形式感受苏州河的活力。
      
       今年3月,《上海市“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技术导引》发布,提出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满足全人群、全行程、全场景、全时段“四全”无障碍需求;也致力打造“儿童友好”。
      
       人民群众切实的获得感,成为城市更新的检验标尺。
      
       安居宜居,主动作为首创机制
      
       目光投向腹地,围绕宜居安居,城市更新打开了更多可能。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工人新村228街坊,65岁居民杨伯走进理发铺子,一刻钟剪完,只收10元。接着,去社区食堂,100个菜品轮着翻花样,大部分价格在6至15元间。晚上他会约着老伙伴去社区运动中心健身,月卡99元,一旁时有年轻白领来这儿“卷身材”。
      
       228街坊里的烟火气,即使跨越七十多年仍热辣滚烫。这里是1952年上海兴建的第一批“二万户”工人住宅之一,曾是产业工人翘首以盼的新居,如今是全龄友好“15分钟社区生活圈”聚集地。
      
       用高供给标准来服务居民——228街坊在实践中蹚出城市更新的新路子:保留12幢老房子的建筑肌理留住乡愁,同时引入普惠民生功能,创新机制让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运营,实现“商业+公益”。去年5月,焕新归来的228街坊有了更形象名字:人民城市样板间。
      
       2022年7月,全市最后一块成片二级旧里以下地块——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启动二轮征询,签约率高比例通过。由此上海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的征收改造。三十年,这一困扰多年的民生难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打开历史纵深,关乎百姓安居的探索,上海孜孜以求,曾创下多个首创。三十年前沪上首创“土地批租”模式解决了旧改资金难题。近十年,再度首创以“二轮征询、数砖头+套型保底”为内核的“阳光征收”模式。征收方案由居民参与制定,征收过程由居民全程监督,实现“先走先得益,不让老实人吃亏”。一系列创新探索,为的是确保公开、公平、公正,让老百姓读懂“阳光”二字。
      
       眼下,上海正聚焦“两旧一村”攻坚,发力零星旧改、不成套旧住房改造以及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
      
       静安区蕃瓜弄旧住房改建项目是2023年全市体量最大的小梁薄板改建项目。当年,项目刷新了两个“最快”纪录:从签约到搬场最快,从搬场到开工最快。
      
       支撑“最快”的是,用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居民戚顺荣曾有过疑问:成套改造后,每户人家面积相应有所增大。办理新产权证时,会否多交一笔契税?蕃瓜弄在优惠政策中找到“原拆原建”的相关理据,率先明确政策,减免契税。
      
       站在百姓角度,一桩桩“关键小事”就是“心头大事”。当下,新增养老床位、新增公共充电桩、推进销项手拎马桶,推动老房加梯等成为基层重点攻坚之一。
      
       剖析其间成功经验,有采取“一户一方案”精细施工的用心;更有“走一步想三步”设立机制,着力提高居民体验感的用情。
      
       铢积寸累,把“关键小事”办好办踏实,这也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