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5-27 第27,97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0版: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

强大的高端制造产业体系,是上海区别于其他世界一流城市的重要符号和品牌

从“国之重器”到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年5月28日上午10时32分,中国东方航空使用中国商飞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机,执行MU 9191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本报记者 张懿
      
       上海是一座拥有辉煌制造业发展履历和鲜明制造业发展优势的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上海一直是我国制造业最重要的基地和创新中心之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难岁月中,上海为国家贡献了一批“国之重器”,在新中国历史上,在亿万人记忆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如今,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挑战,“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依旧闪闪发光,包括C919大飞机、国产大邮轮、高端数控机床、新一代核电装备在内,一批新的“国之重器”相继诞生。
      
       当前,上海正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在此过程中,强大的高端制造产业体系,依然是上海区别于其他世界一流城市的重要符号和品牌,也将持续助力上海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向着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发起冲刺。
      
       时代变迁,追求卓越的决心不动摇
      
       上海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自开埠后,黄浦江畔就开启了一段令人目眩的“造城传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工业革命浪潮中,上海集聚全世界的“冒险家”和创业者,陆续诞生了中华大地上最早的近现代工业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工业成为当务之急。当时,上海工业在国内拥有若干“之最”:生产基础最好、设备最优、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高……打造全国工业中心的重任,上海责无旁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上海有计划地调整工业基础,更新设备,改造技术,改建、扩建、新建一批工业企业,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到1962年,上海已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工业品年生产能力在全国占据很大比重,在所有256个工业门类中,上海拥有220个,占比超过85%。值得一提的是,从1957年开始,原属江苏的10个县被划归上海,全市所辖面积扩大近10倍;随之,上海启动建设彭浦、桃浦、漕河泾等7个工业区,以及闵行、吴泾、安亭等卫星城,由此告别原本单一的城市结构,成为群体组合城市,在空间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之路。
      
       也就在这个阶段,那些在日后闻名遐迩的“国之重器”,不断从黄浦江畔孕育而生。1958年9月,上海试制成功第一辆国产轿车“凤凰牌”(后改名为“上海牌”)。同年10月,上海电机厂等试制成功国产首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当时属于世界首创。1960年4月,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轮“东风号”下水,这也在日后被认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起点。而最具标志性的当属1961年12月江南造船厂联手上海重型机器厂等打造的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上海制造”的内涵,一直随时代而演进。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将轻纺工业和消费品生产提到较重要位置,上海产手表、自行车,特别是纺织工业,在全国形成很强影响力。但之后,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随着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而逐渐褪色,最终,上海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上海提出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和通信、电站设备、钢铁、石油和精细化工、家用电器6个支柱产业,掀开“上海制造”从以初加工为主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着以深加工为主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转轨的大幕。这一转型背后体现了追求卓越、矢志高端的理念,并在日后不断延宕,为形成当今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制造业新格局完成重要铺垫。
      
       进入新千年,在“四个中心”建设的引领下,上海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逐渐此消彼长,6个支柱产业的驱动效应渐趋下降。2016年,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突破70%之际,上海果断提出,要将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在不低于25%的水平,相当于为“上海制造”划定一根红线。此后,这根红线被不断提及,成为上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准线和轮廓线。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此举凸显出上海独到的“底线思维”,也就是要通过夯实制造业之基,摆脱实体经济“空心化”,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制造物种”提供产业、生态和场景支撑,强化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主要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制造业的比重独树一帜,已成为面向未来构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创新开放,产业基因与城市品格共振
      
       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内核,是综合实力的重要内涵和标识。对上海来说,“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以及“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构成一路向前的不竭动力。纵览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塑造过程,融入上海血脉的制造和产业基因,与之形成特别的共振。
      
       某种意义上,上海能够成为上海,“上海制造”能在过去75年中取得如此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同一个关键词——创新。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制造”就是凭借一个个烙印着“中国首创”的大国重器被长久铭记。以万吨水压机为例,当时,上海工人团队和技术人员突破重重困难,研制成功这种在全世界只有少数国家拥有的尖端装备,不但标志着我国重型机器制造业步入新水平,更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民族自信心。其间,上海在多个技术环节实现关键性突破,包括啃下电渣焊这块硬骨头。当时的苏联专家甚至曾轻率乃至轻蔑地断言:“这么尖端的技术,你们学不会的。”但工程师们不为所动,经过千百次试验,硬是掌握了这门技术,让万吨水压机这位“钢铁巨人”站了起来。
      
       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上海制造”对创新的追求一以贯之,并以新一代大国重器书写自己的新时代传奇。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号、大飞机——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列举的6项重大科技成果,上海全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再往后看,近几年间,上海的大邮轮、创新药、中国芯、智能车等快速崛起,“上海制造”继续以世界级的创新成果,让产业实现弯道超车,让亿万国人一朝梦圆。
      
       当然,除了打“创新牌”之外,上海以及“上海制造”多年来不断突破瓶颈、赢得挑战的重要原则还包括“吃改革饭、走开放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央高瞻远瞩,决定建设宝钢,就是希望通过率先引进外资和技术,探路现代钢铁工业。1984年10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旗下中德携手制造的桑塔纳轿车,打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全新格局。1985年10月,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竣工并投产,成为首家中美合资药企。之后不久,包括无锡华瑞、西安杨森、苏州胶囊在内,各地制药行业不断有类似合资公司组建,中国现代制药工业正式起步……40年后,宝钢、上汽以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早已枝繁叶茂,而整体上回看这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开放举措,可以发现,上海不仅通过开放吸引全球高端产业资源集聚,更以相应的制度和要素供给与之匹配,从而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不断放大引进项目的示范和溢出效应。
      
       当然,观察上海和“上海制造”,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那就是上海从一开始就不只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而是着眼国家战略,将城市发展融入服务全国的大局。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在“一五”计划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本地工业基地作用,支援全国重点建设,从设备、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对各地建设提供支持。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态势形成,上海经济版图也从原先的商业、工业并重,逐步转变为以工业为主。而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上海作为排头兵、先行者,也正进一步肩负重任,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应时而变,书写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篇章
      
       胸怀大局,应时而变,不断自我调整和自我超越——多年来,“上海制造”一直凭借过人的睿智与勇气,保持强大的内生动力。当前,上海正全面把握新要求新部署,重点聚焦“(2+2)+(3+6)+(4+5)”领域,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更主动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上海所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框架中,所谓“2+2”,就是“2个融合+2个转型”,具体来说,就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推动所有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而“3+6”中的“3”,指的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这是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重点是实施相关“上海方案”,在三大产业领域打造“上海高地”。“6”则是上海有特点、有基础、有优势的六大重点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另外,“4+5”首先是培育4个新赛道产业,包括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5”就是5个未来产业方向,即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通过在这些领域开展前瞻布局,上海努力争取在未来继续站上发展的制高点。
      
       结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上海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对巨大的挑战。越来越多专家认为,超大城市可以将其巨大的规模优势转化为显著的创新效应,由此将非常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超大城市在人口和经济方面所具备的集聚效应,不仅有利于创新要素的共享、创新供需的匹配,更为知识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流动、外溢和重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大城市独具的市场容量、平台以及配套服务能力和产业生态,将为创新成果的落地提供广阔空间,有助于企业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成本。简而言之,在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上海已找到自己的“创新密码”。
      
       毫无疑问,未来上海必须不断凸显创新的驱动作用。为此,上海正紧扣这一主题,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数字赋能、减碳降耗等新发展模式下,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产业附加值,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同时,上海也在下大功夫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完善上下游合作以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努力实现一批重要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当然,上海当前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本身也具备丰富的梯度特征,在时间维度上兼顾眼前和长远,特别是为若干前沿技术的成熟、成长、壮大留下足够的耐心和空间。如果说过去“上海制造”更多关注的是创新链条上“从10到100”的那段,那么,如今全市产业界正前所未有地将大量精力放在“从1到10”上,希望探索出科技与产业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能围绕创新和市场这两个支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面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要求、新目标,上海还在发力新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比如,更注重“链”式思维,大力引进和培育“链主”企业,并借助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进博会等重要平台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在关键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供给上,上海正努力突破多年来的桎梏,以提高产业用地的利用率为目标,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探索“产业综合用地”模式,从而让生产、研发、服务配套等方面的功能主体,以新的方式在“同一屋檐下”进行混搭与协同,从而提升经济密度。此外,营商环境改革也是上海非常重要的创新支持方式,通过稳预期、强信心、降门槛、减环节等,努力帮助创新型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成功概率。
      
       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始终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机遇之地、梦想之城。今年早些时候举行的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围绕三大先导产业和若干新赛道,全球的投资人与上海现场完成重大项目签约524亿元。而整个今年一季度,全市有420个亿元以上重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高达3435亿元。可以预计,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生根,未来,“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将越擦越亮,产业领域还将涌现更多国之重器,从而助力上海书写光荣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