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5-11 第27,95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综合

13种15册《杨宽著作集》见证学人70多年学术生涯成果

他何以成上海史学界一座高峰

以如椽史笔展现出战国“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战国史》。 (出版方供图)
       ■本报记者 许旸
      
       师从史学大家吕思勉、蒋维乔、钱基博,杨宽是继顾颉刚之后“古史辨派”代表和集“疑古”的古史学大成之人。纪念其诞辰110周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杨宽著作集》13种15册日前全部出齐,见证了他70多年学术生涯主要成果。
      
       杨宽一生著述宏富,研究范围涵盖中国上古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史、古史分期、古代农民战争、重要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物考古、学术文化、陵寝都城制度等,在诸多领域均具有开创性贡献,成为上海史学界的一座高峰。业内评价,杨宽对历史链条上每一个关节细致锤锻,但他并未陷于细节、耽于过程,他的视野里始终有着整根链条,系统性是其治学一大特色。
      
       在史学研究之外,他担任过博物馆馆长之职,致力于保护文物、防止文物外流;他是复旦大学历史系与周谷城、谭其骧并列的首批博士生导师,经常在大学讲坛开课;他还担任新版《辞海》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主编,为提高内容质量尽心尽力。
      
       杨宽曾在晚年自传里道出治学初心:“我决心要为阐扬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而努力,我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和博物馆工作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他主张学者尽快将研究心得转化为论著公开发表,通过交流、批评与争鸣,推进研究深入。比如,他有不少学术性很强的论文,西周农业中的“菑新畲”,西六师和殷八师的性质,周代是否存在墓祭等,就是在学术争论中撰写,对历史问题的认知也在相互诘辩中得到升华。
      
       杨宽代表作之一《战国史》在对战国相关史料,包括重要地理文献和新出简牍帛书、铜器铭文与石刻等全方位加以收集和考订的基础上,以如椽史笔,展现出战国“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历史长卷。
      
       这部著作有三个版本:1955年初版时20万字;1980年再版时进行大量补充、修订和改写,扩展到43万字;上世纪90年代末版本又添许多新内容,增至56万字。而内容修订、篇幅增加的主因是考古工作的巨大进展、新材料的层出不穷——杨宽坚持在论著中大量运用新出土的考古资料,解决古史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杨宽《战国史》如今读来仍不过时,主要是因为他不教条,是基于全面深入的发掘史料,来阐述历史。用史实说话,这种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黄洋说。
      
       “父亲一生奉献给历史研究的学术事业,他早年参加‘古史辨派’的学术活动,就摆脱疑古思潮的影响,被学术界评为‘疑古’派之外的‘释古’派。”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宽长子杨善群说,父亲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影响他至今。
      
       2018年,上海市社联推选出首批“上海社科大师”,包括杨宽在内的68位已故社科界著名学者入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通人”,不仅是在学术史具有重要地位的通儒大家、学者,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历史记忆的述说者。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认为,对大师的纪念,更多的是要弘扬治学精神,让更多人阅读大师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学术事迹和治学精神。“杨宽的学术专著,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高度和家国情怀。”
      
       自1955年《战国史》开始,杨宽主要著作几乎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份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令人感佩。该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表示,今后将更好地维护杨宽著作版权,与上海市社联一起传播展示好杨宽的社科大师事迹、史学思想、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