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5-08 第27,95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0版:文艺评论/文艺百家

“音乐沪剧”的探索

——评新编沪剧《黄宝妹》

图为《黄宝妹》剧照
       魏睿
      
       刚刚开幕的第十二届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上海文慧沪剧团原创沪剧《黄宝妹》作为开幕大戏,上演于虹桥艺术中心。这部作品以新中国纺织工人代表、第一代劳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为主人公,在当今呼唤红色题材、现实题材的大背景下,可谓应运而生。
      
       与大部分新编戏曲不同,该剧没有设计跌宕起伏的故事、虚构想象的情节、复杂的正反面人物和宏大的时代风云,而是直接让剧本和舞台按照时间顺序展现黄宝妹的光荣事迹,讲述她从受剥削的旧社会女工,成长为新中国的主人,以赞颂仰望的创作视角,打造了一堂动人心弦的舞台党课。
      
       就艺术特色而言,《黄宝妹》扩大了音乐(包括唱腔)的主观能动性,这使得整部剧偏向于抒情诗化的音乐剧,或者说是带有简单叙事的歌舞串联舞台剧,本文姑且称之为“音乐沪剧”。
      
       “音乐沪剧”的艺术样式,能够以小见大地体现当代主旋律创作的特点,反映出艺术家们的种种探索与努力。
      
       这首先体现在剧作家的主动谦让和隐身。上海剧作家蒋东敏有丰富的创作经历,尤擅长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但是她选择了凝练简洁的编剧手法,刻意淡化戏剧性,“藏巧于拙,以屈为伸”,精心地让自己的想法变得含蓄且浅尝辄止,这对于有才华有追求的剧作家而言,是极其不易的选择。
      
       整部剧作歌颂了黄宝妹的突出贡献:序幕表达她不怕剥削压迫的坚毅性格;第一幕讲述黄宝妹从丈夫吴华芳做饭获得了灵感,提高了手工效率;第二幕以1954年23岁的黄宝妹访问苏联为背景,表现黄宝妹兴高采烈讲述国外见闻,国内掀起学习黄宝妹的热潮,引发了“求爱信”事件,编剧没有在此展开矛盾冲突,就很快让黄宝妹化解了丈夫的担心;第三幕是黄宝妹克服困难,打消自我怀疑,“逐锭检修”技术实验成功;第四幕讲述黄宝妹退休后,听从丈夫的劝说,回归家庭,乐享天伦,但是依然心系纺织业。这就决定了《黄宝妹》的演出大部分时间情绪处于饱满欢快的状态,呈现一种说唱风格。
      
       其次,《黄宝妹》高度发挥作曲家和唱腔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音乐占绝对优势的地位,构成了“音乐沪剧”的最重要部分。
      
       汝金山先生是老一辈的戏曲作曲家和唱腔设计师。在本剧的创作中,他以欢快动听的音乐旋律感染观众的听觉,带给观众不必言说的艺术审美体验。具体说来,《黄宝妹》酣畅淋漓地张扬了汝金山先生的特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欢快浪漫的圆舞曲、进行曲等乐章传达青春气质。比如序幕的黄宝妹,演员缪佩红一开场就用大段唱腔为观众铺垫了“音乐沪剧”特色,唱至“小舢板载着我梦想,我要用双手赚到铜钿让全家填饱肚皮穿上新衣裳”,音乐变得澎湃昂扬,洋溢浪漫青春色彩。圆舞曲的旋律中,旧中国变为新中国,舞台上,个人命运和历史背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演员且演且唱,集中在一个音乐篇章内,这种类似歌剧的创作方法,恐怕罕见于戏曲创作。该剧还不断出现主人公主唱、群众角色随之合唱的乐章,一重重音乐把情绪推向高潮,五个纺织女工群演加一个张阿花,组成六人小歌舞队,随时载歌载舞,象征着新中国工人阶级的青春面貌,也渲染着黄宝妹的奋斗精神。
      
       发掘民歌旋律,如“莲花落”等江南民间音乐,表现淳朴劳动者形象。《黄宝妹》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黄宝妹作为普通的劳动女工举手投足间蕴含的淳朴风范,音乐中容纳了江南人耳熟能详的小调。这些小调旋律简单轻快,令人闻之难忘,蕴含20世纪上海本土乡村韵味,但是经现代音乐编曲和配器重新编配之后,融入了现代民间歌曲特色,“莲花落”等小调朴实无华但活泼轻盈,黄宝妹自然而然呈现出可爱单纯的特质。
      
       发扬沪剧已有的板式特征,遵从原有的唱腔规律,同时通过现代化的音乐节奏、节拍调整,体现时代审美特征。例如第四场,黄宝妹有全剧最长的唱段“今日退休将别离啊,故人旧事涌心上”。这段唱腔充分发挥沪剧“赋子板”优势,72行唱词,时而平铺直叙,时而婉转抒情,时而激情宣泄,时而悠远绵长,演员一气呵成。“赋子板”是沪剧唱腔抒发人物心理的特有板式,剧中的“赋子板”节奏富有律动感,速度加快,演员演唱的难度更大。尤其是黄宝妹的“七谢”,情绪依次递进,逐渐上扬,对生命历程中的每个人物表达不同的感恩之情:感谢军代表让她获得国家主人公的身份,感谢纺织女工姐妹的互帮互助,感谢技术员和记者的支持,感谢争强好胜的张阿花,感谢丈夫支撑起整个家,感谢纺织机。大段“赋子板”放大了黄宝妹作为一位妻子、一位女性的感性体验,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模范人物的大半生。
      
       笔者了解到,在此次揭幕第十二届上海优秀民营院团展演之前,该剧自今年年初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后,两个月内进街道下基层巡演20场,成为了一部真正走向人民群众的作品。
      
       (作者为青年编剧、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