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5-06 第27,95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论苑

以人工智能构建传媒业新质生产力

       ■ 王虎
      
       传媒业与人工智能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有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
      
       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内容样态和产业质态
      
       人工智能技术是发展传媒业新质生产力的源动力,它通过内容生成技术和沉浸式、交互式应用极大丰富了信息内容和传播样态,提升了生产效能。“体验即服务”在内容与用户之间建立起广泛连接,生产主体的自由化、人机交互的“赛博格”化,也在引发知识流通方式、人与世界沟通方式的深层革命。央视频打造的国内首部A I微短剧《中国神话》,生动演绎了6个经典的神话故事,其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全部由AI完成。沉浸式视频交互产品《风起洛阳》,在虚拟现实全感剧场中还原了神都夜景、大佛幻境等景观,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古老而神秘的大唐东都洛阳。有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这些产品以新样态释放出传统文化的传播潜力,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新内涵。随着大模型基础架构的完善,我们开始进入大模型的应用时代,传媒业凭借大量的数据、市场和用户资源,以及对特定行业需求的深入理解,可以在垂直大模型的开发应用中抢占先机。
      
       以产业链创新实现数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协同匹配
      
       创新驱动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它将构建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函数”引入生产体系,形成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传媒业的创新就是要通过新商业模式推动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力要素在市场机制下高效流动、协同运作,催生传媒业转型为开放共享、精准匹配的产业生态,带动产业链整体价值的提升。在人工智能牵引的传媒产业链中,数据迅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我国有着海量的数据资源,但是受制于相对封闭的运行机制,经过高质量训练和结构化的数据不足,传媒业的数据资源潜力还未充分释放,介入公共数据的能力和共建共享的意识还有待提升。要进一步明确数据产权和交易主体,加快数据要素在媒体平台的充分流通,以不同领域公共数据在共建共享模式下的有效融合来精准匹配新的供给与需求,推动传媒业向社会服务平台转型,以大模型的垂直化产业化推动传媒业叠加数字文旅、智慧城市等新链条、新业态。
      
       以场景创新推动传媒业融入数字经济主战场
      
       更广泛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我国有着丰富的场景资源和服务需求,可以激发更多主体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创新,也为传媒业拓展行业边界创造了新空间。场景创新不仅可以解决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信息和服务需求匹配,还可以在景观化呈现和沉浸式体验方面打造颗粒度更细、可供性更高的价值连接,改变传媒业原先粗放的生产方式,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广电、咪咕等纷纷接入鸿蒙生态,利用其全形态全场景跨终端互联优势为用户呈现精准个性消费体验,创造了传媒业激活内容消费、多主体协同参与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在智能媒体拟社会现实的加持下,个体的某种需求或情感都有可能成为一种直观、细腻、饱满的场景。由此,传媒业的运行逻辑、价值生成逻辑都在发生巨大转变,为深度融入数字经济奠定了基础。
      
       以主流价值供给引领传媒业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
      
       发展传媒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关注人工智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目前世界主流的大模型,由于数据集的语言结构失衡,以及数据中年轻用户和发达国家用户的比例过高,市场出现人口偏差、内容偏差、历史偏见等系统性问题。对此,首先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推动传媒业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要以人为本引领媒体智能化建设,对人工智能技术既要“善用”也要“善治”,强化“把关人”作用,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将高质量发展与主流价值供给统一起来。其次,要培养传媒业更高素质的从业者。高素质从业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推进人工智能理念、技术与传媒人才的有效融合,从业者素养不仅要符合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创新需求,形成与业务场景相匹配的体系化认知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还要具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反规训能力,以及应对复杂国际舆论场认知操控的能力。
      
       (作者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全球人工智能媒体传播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