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晓玲
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合理的语言景观。语言景观主要指某个空间区域(现实或虚拟)的公共路牌、广告牌、商铺招牌、建筑物公共标牌等上的一切语言形象,承载着文化信息,具有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以语言景观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具有现实意义。
规范导引服务
城市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具有多重性,它既可以提供信息指示和导引服务,也可以用于宣传教育、文化传播与交流等。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语言景观导引服务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以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语言景观为例,地铁站内指示牌以中英双语为主,中文为显著语码,英语翻译统一、规范,进出站、换乘导引指示明晰,对乘客友好。但我们还应看到,仍有一些标牌的规范性有待加强,特别是多语景观标牌,存在翻译错误、排版错误、乱码错序等问题,有必要加强建设与治理,规范语言景观的导引服务。
强化宣教功能
语言景观可助力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夯实主流意识形态。上海早已在全市范围内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商业街区、社区、学校等不同公共空间、场域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但其他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此外,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也存在语言景观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
增强文化属性
语言景观承载着文化信息,具有文化属性。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城市文脉,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离不开语言景观建设,需要通过语言景观进行展示与宣传。2022年上海市政府公布《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共612处,加大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力度,并建立了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使现实公共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语言景观展示齐头并进,进一步拓宽红色资源的宣传维度。
除了虚拟空间,现实公共空间的语言景观同样重要。上海一些古镇、仿古街区标牌景观融入书法元素,突显传统文化属性。很多展馆的语言景观内容和样态都非常丰富,有简介、相关拓展知识,并配以二维码,游客可扫码关注获得该景观的拓展资源,使语言景观的表现范围和表达功能得以扩容,形成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互文与交互,实现数字转型。语言景观的观赏性不仅体现在景观设计上,也体现在语言形象上。让语言景观可视化是其有效实现路径之一,比如各区文旅手绘地图、文化地图,博物馆的各类图表、多媒体短视频介绍等。
扩大社会效应
由语言景观产生的积极正面的社会效应,可助力繁荣上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18年上海正式启动“建筑可阅读”项目,探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上海新模式。目前,“建筑可阅读”范围早已覆盖全市,并产生一系列连锁社会效应,形成新的文化IP。“建筑可阅读”项目的成功,在于它扩大了语言景观的社会效应,从关注建筑、倾力打造建筑文化遗产语言景观资源,再到关注景观的观看者——市民,激发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因此,要扩大语言景观的社会效应,需要密切关注市民、游客对语言景观的体验,聚焦需求,鼓励参与。下一步,要扩大语言景观的社会效应,加大对上海文化品牌、文创产业的宣传力度,以富有创意与活力的语言景观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和影响力,从而助力文化产业繁荣。
上海城市语言景观建设既是文化自信自强的直观体现,也是传承上海城市文脉的内在需求,更是展现上海城市形象的名片。当前上海城市语言景观建设已具备良好基础,但还需要创新语言景观表现形式和创造机制,激发上海城市语言景观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市民参与。同时,将传统语言文字符号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丰富、多元的上海城市语言景观,让语言景观不仅可阅读,而且可观赏,给市民、游客以美好体验。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