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转化经验丰富的科学家、跨学科交叉人才、创投人才、职业经理人……在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各路孵化人才齐聚。不算大的办公空间里,密密麻麻的工位、抢手难约的会议室、络绎不绝的访客……一栋小楼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记者与院长宋海涛进行了对话。
记者: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目前的人员构成是怎样的?
宋海涛:我们有近200名双聘科研人员和200人左右的综合性团队。我们鼓励大交叉、广交叉,一个课题项目在内部研发、早期孵化过程中都会配一个综合性团队去支撑。在综合性团队中,有技术经理人、全职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还招募了一批世界500强高管、上市公司联合创始人全职加盟研究院,由他们带领我们的事业群方向。可以说,我们建立了一整套从基础研究到产品交付的体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贯穿至“从0到10”的每一个环节。
记者:研究院孵化的20余家硬科技企业中70%获得了市场化基金投资,这是如何做到的?
宋海涛:资本关注的是你能不能给他带去好的回报率。通过几年探索,我们逐步走上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基于龙头企业的真实需求、真实数据,开展产业化部署,完成原理样机或解决方案后,再返回到真实应用场景中进行测试,测试调优后再产品化部署投入市场——这样,我们从研发到产业化是有方向的、知道为谁做,因此企业的存活率比较高,给投资人带去的回报也比较高。那么,孵化下一个公司时,这些投资人还愿意投,甚至很多甲方企业直接成了这些初创公司的投资人。
我们紧扣国家的产业布局、上海的重点产业方向,用好上海交通大学良好的工科基础,把创新链上的所有要素都打通并链接起来,在研究院做新型市场化的“有组织研发”。
记者:不管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还是功成名就的企业高管,如何吸引他们加盟研究院?
宋海涛:我觉得研究院的吸引力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价值观认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第二是产业方向找到共识,我们有智库,会不断研判这个方向到底值不值得投入,一旦决定启动,就会很高效;第三是持续的成功带来正向激励,科研、产业、资本的无缝链接,极大提高了创新项目的成功率与市场竞争力,已有的成功案例证明这条路是通的,所以大家的积极性很高。
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比拼的是“体系化作战”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能在专业领域发挥作用,且不同专业的人有不同的成长序列,即使后勤人员也有自己的晋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