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4-10 第27,92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1版:文艺评论/影视

《追风者》:谍战剧的“烟火气”和“时代感”

《追风者》中,江西乡下长大的魏若来凭借出色的天赋和临场的应变能力谋求到中央银行任职,立志报效国家,最终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图为王一博饰演的魏若来
       杨毅
      
       在众多电视剧中,谍战剧无疑是类型化程度相当高的题材。从早年间的《暗算》《潜伏》,到《伪装者》《悬崖》《风筝》,谍战剧在花样翻新的道路上已越发成为抢占国民热度的剧集,但在近些年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同质化乃至粗糙化的问题,致使很多作品被观众诟病。
      
       在这种情况下,《追风者》获得的好评就值得关注:如何摆脱同类型作品的“影响的焦虑”,从新的角度挖掘谍战剧的价值,带给观众新的体验。
      
       从烟火气中淬炼个体成长的心灵轨迹
      
       严格说,《追风者》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谍战剧,谍战只是剧中的一条支线,更多聚焦的,是主人公魏若来在社会上的成长经历。这个在江西乡下长大的年轻人来到上海谋生,只上过一年半的立信会计学校,却凭借出色的天赋,和临场的应变能力谋求到中央银行任职,在1930年代金融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立志报效国家。
      
       和通常谍战剧主人公开场即高能不同,由王一博饰演的魏若来生活拮据,幸得邻居帮衬,从夜校毕业因为籍贯存疑拿不到毕业证,凭借实力通过央行招聘考试,又险些没能通过政审,好不容易靠锲而不舍的意志被特招进来,初入职场又遭到领导秘书刁难,最终得以脱颖而出。《追风者》开篇呈现了大上海的小人物,如何凭借自身的努力排除万难,进入国家金融系统。即便只是担任银行高级顾问的助理,魏若来也要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在众人里表现出色。
      
       在魏若来周围的固然有金融大佬,但真正在生活上带给他温暖的,是七宝街的街坊邻里。如果说前者主要展现金融题材剧的商战元素,那么后者使类型化剧集更多带有生活的质感。魏若来租住的七宝街虽然环境杂乱不堪,但充满市井社会的烟火气,和普通人之间的人情味。这条街上,无论刀子嘴豆腐心的房东周姨、行事仗义的人力车夫阿文,还是深藏不露的爷叔,这些动荡年代下的小市民没有太多奢望,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也不得不受局势的影响。在剧中,瞬息万变的股市背后都是金融资本的操纵博弈,更是资本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底层民众如蝼蚁般的生命还在为生计发愁,更不要说,无数人还在忍受着战乱和饥饿之苦。
      
       《追风者》由此呈现出两个空间:一是通过国统区央行在金融领域的纵横捭阖呈现的上流社会——特别是随着魏若来接触到金融系统内部,逐渐认识到上流社会和权贵阶层的贪污腐败,中央银行的收购计划,只是国民政府为战争敛财的工具,自己充其量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棋子;二是充满烟火气的七宝街的生活——每晚回家,邻居伙伴的关心,哪怕只是热气腾腾的馄饨,都显示出上海弄堂逼仄却温馨的氛围,不啻为魏若来平日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的心灵港湾。这两个空间世界的并置和对比,展现彼时上海不同阶层社会的状况,也构成人物思想转变的基础。
      
       在剧中,从金融大佬到平民百姓,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得到展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外界评价姚晓峰是最擅长拍群像戏的导演。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非常在意每场戏里的每个人物,除了主要人物,边缘人物有什么样的感受、反应我都会拍到,这样这个戏才会丰富。”不难看出,《追风者》的主创团队采取“以小搏大”的手法,不急于展现主人公的思想转变,而先是通过大量生活细节呈现人物的生存环境,尽可能以平视的视角和姿态,刻画每个人物,进而在人物自身的经历中,挖掘个体成长的心灵轨迹,赋予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充分的体验感。
      
       这里尤其要提到《追风者》对细节真实的把握,这为烟火气和生活质感提供切实的基础。开场有段魏若来去央行考试的戏,据说剧本上只有“魏若来早上匆匆忙忙穿上衣服去赶考”这句概括性的话,但电视剧用近两分钟的动作连续快速表现这个发生在弄堂里的日常场景:起床后穿着棉袄顶着乱发急匆匆地刷牙洗脸,对着镜子用手胡乱整理头发,穿着破洞的袜子,从床下找出许久不用的刷子和布片打理旧皮鞋……整套动作下来生动展示了魏若来的身份,让主人公的形象立刻鲜活起来,很多观众感同身受,在弹幕留言表示,“像极了赶早八的我”。
      
       在大时代下刻画人物关系的信仰归途
      
       《追风者》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30年国民政府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进行货币金融改革,沈图南受南京方面委托,到上海任中央银行高级顾问推行改革。这个曾留学德国的金融领袖,正是在魏若来的身上,看到年轻人具备的金融天赋和超凡的意志力,特招进央行并大力培养,在工作和生活上极力帮助魏若来,甚至说是魏若来的人生导师也不过分,两人可谓亦师亦友。魏若来来到央行工作,正是因为和沈图南有着同样报效国家的理想,这成为他们共处的基础。但或许是身份地位的差异,两人亲眼看到国民政府的腐败不堪,沈图南在无奈之下选择妥协,但心怀救国之志的魏若来,却因身处其中而引以为耻,最终不得不而分道扬镳。
      
       《追风者》没有把沈图南处理成反面人物。虽然因为价值立场的不同,他一度与魏若来走向反面,但剧集没有对他进行简单化处理,而是展示了人物的立体和复杂。当沈图南得知魏若来生活拮据,特意为他涨薪水又亲自带他买衣服,而魏若来也义无反顾地在沈图南抢救过程中为他输血。特别是当魏若来遭诬陷被捕,受尽殴打也没有诬告沈图南,沈图南顶住压力非但没有明哲保身,反而力排众议想方设法营救力保,事后还为魏若来澄清讨回公道,这种师徒间的情谊让人感动。即便是在师徒决裂之后,沈图南在生死攸关时刻不惜向对手求情,那句“能救魏若来,做什么都行”让观众瞬间泪目。
      
       魏若来最初接触到共产党是因为哥哥魏若川临死前托付给他的任务,本着对哥哥的亲情,几经周折配合完成了接头的任务。他虽然知晓哥哥地下党员的身份,但并不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却也在沈近真的发问下意识到了魏若川“一定是为信仰而死,想必临终的时候,也无怨无悔”。特别是在经历假币案和建设库券事件后,魏若来亲眼目睹了底层百姓任由宰割的悲惨命运,最终意识到国民党当局的黑暗和腐朽。虽然魏若来离开上海是不得已而为之,起初并不了解共产党,但来到苏区深切体会到,只有健康的金融环境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毅然投身到苏区金融战线。
      
       沈图南的妹妹沈近真在德国留学期间,就已发展为中共党员,以其便利条件为我党提供情报,最初是在执行任务中和魏若来误打误撞,后来逐渐感化直到发展魏若来成为中共党员,携手成为打入敌人内部的革命战友。《追风者》没有落入窠臼地将两人处理成伴侣,没有过多的爱情戏,更多是亲情与友情的流露,以及并肩作战的革命情谊。沈图南和沈近真虽然有着各自的信仰,但兄妹间的亲情,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彼此立场的隔阂。这些在动荡年代下的情谊显得弥足珍贵,在诠释革命信仰的基础上,又符合人物的生活逻辑,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推进讲述革命道理,也让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丰满,显得韵味悠长。
      
       《追风者》从具体而微处着手表现人物的情谊,又将人物关系置于时代背景下加以刻画。除了生活在七宝街的普通百姓的市井烟火,沈图南全家虽然衣食无忧,但同样为自身处境担忧。因为说到底,央行的金融改革不仅触动既得者的利益,背后更是国民党两大家族的政治斗争。《追风者》没有直接展现大时代的全景场面,而是将其融于故事情节发展的历史背景中不时闪现,但实则在不经意间,为魏若来的思想转变找到信仰归途:只有改变现状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这使剧作在烟火气和时代感中取得了平衡,成就了《追风者》这样一部品质优良的主旋律年代谍战剧。
      
       最后还要提到主演的精彩表演。魏若来从早先因困窘而小心翼翼又锲而不舍地顽强拼搏,到后来越发机智成熟但依旧重情重义的行动和性格都被王一博精准自然地捕捉和呈现出来,生动刻画了主人公的成长和蜕变,也让观众重新认识新生代演员王一博。《追风者》播出后,网友观众惊喜地发现这个练习生出道的偶像明星非但没有在剧中拉垮众多戏骨配角的表演,反而在张弛有度的动作表情中让观众深刻认识到动荡年代下普通人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甚至从中看到了演员自身经历的成长和奋斗,特别是他那种不服输的劲头,感染了每位观者。也许从推理类型的角度而言,电视剧存在一些逻辑漏洞,但总体仍是瑕不掩瑜。
      
       (作者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