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旧曾谙∶〈乾隆南巡图〉里的江南风物》 樊祎雯 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 朱万章
乾隆南巡是一个道不尽的话题,而由乾隆六次南巡衍生的无数画卷,更是美术史上备受关注的名作。《乾隆南巡图》留下的不同图式,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如果人们去深入挖掘,每每会有出人意料的惊喜。诸本《乾隆南巡图》,所表现的方方面面,大至顶层设计、山川胜景、城池宫苑、官制礼制、航道官船和世风民俗,小到街头巷尾、贩夫走卒、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和美食佳茗,几乎涉及乾隆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是典型的有清一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不仅可概见其时宫廷绘画侧重写实的艺术技巧,表现皇家富贵之气,更可见一个时代的政制、航运、礼俗、吏治、河工、军旅、市井、城垣、民风与文化的盛景。关于这一主题的论著和论文,并不鲜见,但从美术史之外,从不同的视角来重新认知《乾隆南巡图》,樊祎雯的此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堪称同类研究中的一股清流。
作者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馆又是收藏《乾隆南巡图》最多的收藏机构之一,故其有机会接触到画卷原迹及相关的舆图、典籍、名物与其他相关文物等,因而对此画就有发乎情的切身感受,研究起来,便是有话可说,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迥异于美术史家的视野中,作者透过不同的画卷,为我们解答了清帝为何要祭扫明陵、清朝阅兵的亮点在哪里、乾隆奉母南巡另有什么隐情和两位皇后的去世为何都与巡游有关等非美术的“天问”。而南巡的钱从哪里来以及南巡支出对于国力的影响有多大,不仅是经济史学者探研的范畴,更是普罗大众极为好奇的乾隆“隐私”,作者都在文献的释读与画卷的解构中找到了答案。当然,画图中的文化盛景以及舌尖上的盛清风尚,也都在书中得到呈现。这种独出心裁的观画视角,不啻为美术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交流互动的距离。
每次翻开这本书都不敢放纵自己随心所欲沉浸阅读耽误了手上的事,又怕一口气读完而没有了想头。正是在这样拿起又放下的循环中,断断续续看了书的大部分,真有一种赏心悦目、不忍释卷之感。书中不仅谈到了诸本《乾隆南巡图》描绘的沿途景象,更勾稽索隐,与海量的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把读者带入当时的语境中。在谈到画中的“书画寓”即书画铺时,我们不仅看到了身穿官服的士人在纸板上潜心挥毫,旁有大人小孩观摩,更看到店铺中装裱精致、琳琅满目的古今画作,作者还由此探究苏州地区的书画市场、典藏传统与风雅之好。在图画中,我们往往只知道运河的繁华、道路的宽畅、舟车的奢华、军队的齐整、美食之花样百出、市井的繁荣、沿途黎民百官的好奇以及各地风景名胜之目不暇给等,但却很少知道乾隆每一次南巡至少要出动18000辆车、2400头骡子、2200头骆驼、3450艘船只、18000到20000匹马以及30万名纤夫、民工等,单膳食所用的牲畜就所需羊1000只、牛300头,而制作奶茶所用的奶牛则需要75头。这些看似枯燥却真实的数字,是乾隆南巡举全国之力的耗费与奢靡,也是繁华盛世的缩影。所有这些微观的数据与南巡背后的国力支持,在画面中是看不到的,作者通过抽丝剥茧的疏证,在典籍、奏章等文献梳理中,以图证史,以史证图,以浅显而流畅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本轻学术的盛世繁华图卷,也为我们透过画卷看到了鲜为人知的画外乾坤。
自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由于大量的书画作品面世以及相关文献资源的公开,美术史研究出现了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多元化胜景。在传统的对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解读与研究之外,对作品所涉的时代背景、时风流韵以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审美、风尚、俚俗等诸方面的探讨,成为美术史研究的新导向。美术史的论著不仅是写给专业人士所看,更要使非专业人士中的传统文化痴迷者有兴趣和动力去接触与探究,这对于文化的承传与流播尤为重要。见微知著,致广大而尽精微,正因如此,以深入浅出,甚至如瓜棚架下邻人谈心的形式娓娓道来,才会使得象牙塔中的美术研究受到更多人的垂注。樊祎雯的此书便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优秀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