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彭丹
挂在枝头的红灯笼、鲤鱼彩旗连缀成一条红色天际线,树下的风车梆梆作响,夹道摆出的老北京小吃香气四溢,非遗文创迤逦铺开,更有踩高跷、舞狮、扭秧歌等轮番上演……今年春节期间,暌违数年的北京地坛、龙潭、厂甸、大观园、石景山游乐园、八大处等传统庙会全面回归,观众可来此赏非遗、观民俗、逛市集,过一个“庙”趣横生、年味十足的春节。
非遗绝技纳福送福
以彰显民俗文化为主的庙会上,怎少得了与文化二字相得益彰的非遗呢?在第三十八届龙潭春节文化庙会上,一群游客将“棕编张”的非遗展位围得满满当当。只见眼前这位师傅取出一片细长的棕叶,在手指间上下翻转、反复折叠,再用剪刀、针等裁剪、穿孔,不到一会儿功夫,一个活灵活现的蚂蚱就从他手中变了出来,引来观众啧啧称赞。
这位师傅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技艺传承人张存生,他自懂事起便跟着父亲学习棕编。“棕编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今会的人却越来越少。”张存生感慨,这项技艺看似简单,却极其繁琐复杂,磨炼人的耐性。他在大学毕业后原本想另谋出路,但又不忍棕编技艺失传,于是重新将其拾起,又坚持了二十余年。上到飞禽走兽,下到昆虫蚂蚁,平凡的棕叶经过他的一双巧手,可以幻化出动物大世界。
今年正值龙年,张存生特意编织了各种各样的“龙”,有长须利爪的中国龙,也有形态逼真的霸王龙,都是他自己的原创。“这条龙我花了一个多星期才做好,费了不少功夫。”张存生拿起他做的一条金色中国龙,龙身盘曲,棕叶编织的褶皱构成片片龙鳞,涂上的金色颜料让其熠熠闪光,为龙年迎新送福。
在另一侧展区,国家级毛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肖占贵的作品让人眼界大开。只见墙上挂着用毛绣制作的老虎、熊猫、马、松鼠等各类动物,形态、毛色各异,栩栩如生。“毛绣是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肖占贵介绍,它使用动物皮毛中的锋毛(退绒),在传统的大经纬纱网上“栽植”出各种动物图案,能够真实再现动物的原生状态及蒙古民族的工艺特性,被誉为“平面标本”。
此外,地坛庙会上,被用于故宫等皇家建筑的琉璃被设计为冰箱贴、项链、杯盘等寓意吉祥的新年文创,让皇家琉璃融入寻常生活;在琉璃厂街区举办的厂甸庙会上,观众可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亲手体验湖笔制作技艺,一得阁用非遗技艺制作一得阁墨汁,为逛庙会的市民写福送福,荣宝斋也带来国家级非遗木版水印制作……庙会成为古老非遗对接潮流、连接大众的一个渠道,让传统生生不息。
民俗潮玩寄托乡愁
北京的庙会最早可追溯到辽代,逛庙会是京城百姓沿袭多年的传统,这里也是最能寻到年味儿的地方。
在龙潭庙会的北门入口处,观众站在红线前,将一枚枚铜钱掷向前方代表着“福禄寿喜财”的五个铃铛,若击中铃铛,便讨得相应的好彩头,清脆的铃铛声和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这其实是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龙潭湖公园的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龙潭庙会将其设计成一个游园小游戏,参与者还能得到一个龙角发箍的伴手礼,寓意吉祥又趣味十足。
在龙潭庙会的花会舞台上,来自河北沧州的舞狮演员们时而奔跑前行,时而翻滚跳跃,把狮子舞得活灵活现,引得现场一阵叫好;地坛公园内,喜庆灵巧的金狮摇头摆尾与观众近距离互动,逗得观众合不拢嘴;地坛公园西门的杂技舞台上,抖空竹、变脸等节目引来人群的惊呼……历经岁月变迁,如今的庙会依然是传统文化与民俗的一面橱窗,一座活态的民俗博物馆,让人触摸关于过年的温暖回忆。 (本报北京2月1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