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2-16 第27,87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综合

LNG加注一线,见证洋山港“绿意”渐浓

LNG加注船“海港未来”轮。 (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周渊
      
       驱车驶过30多公里长的东海大桥,大海深处,一排排红白相间的巨型桥吊设备延伸至天际,码头岸线迎来送往的大船和驳船络绎不绝,后方堆场上,各类港机设备与集卡合作默契,集装箱起起落落……这里是上海洋山港区。
      
       2023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900万TEU(标准箱)大关,连续第14年蝉联全球第一。其中,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占了50%以上。这里不仅是全球物流供应链的“定海神针”,也走在航运业发展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的最前沿。
      
       习惯了不时“失联”,大年初一在船上
      
       伴随着上海港国际班轮加注LNG(液化天然气)燃料常态化,上海上港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运行管理部经理胡加兴习惯了不时“失联”的生活。过去一年,他有一大半时间待在LNG加注船“海港未来”轮上,每次随船加注,他要穿着专业的防静电服,出于防爆考虑,手机也无法使用。
      
       春节之前,外籍船舶LNG加注需求丝毫不减,编制计划、报备、装载LNG、“船到船”加注,一次连续作业经常要耗时八九天。“此次受注船是达飞埃弗格拉轮,加注历时约18小时,总加注量约8900立方米。”
      
       采访当天,“海港未来”轮正要进行LNG装载,受大雾天气影响,开航时间延迟了2个多小时。“海上作业靠天吃饭,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我们要随时调整,尽最大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次连续装载、加注作业在除夕前才完成,而与家人短暂相聚后,农历大年初一他又上船了。
      
       2022年3月,中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服务在洋山港顺利完成,标志着上海港成为全国首个、全球第三个拥有“船到船”同步加注保税LNG服务能力的港口。在全球“减碳”背景下,LNG用于船舶燃料的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新技术意味着新挑战。上港能服一面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一面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摸索。“就好比新能源汽车,不同的车,充电口位置各不相同,在进行作业前需要我们对不同船型、不同水域、不同作业区域进行兼容性研究与风险评估。此外,LNG燃料作为危化品,在加注作业过程中必须满足特殊的技术要求和安全规定。”胡加兴告诉记者,温度和压力是LNG加注的关键,要对加注管路进行密性测试、惰化、预冷,还要密切关注两船液货舱压力变化。每次随船作业,他和团队都要坚守岗位,密切关注其中每个细节。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港保税LNG加注突破26万立方米。数字背后有着胡加兴们的付出。“今年上海港国际航行船舶LNG加注服务迈进第三个年头,我们这项业务走在世界前列,有助于吸引各大船公司将上海港作为LNG加注首选港口,助力绿色智慧港口转型发展,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贡献力量。”他说。
      
       “数不清是第几个坚守在岗的假期”
      
       驱车驶过洋山四期“无人码头”,下一站便来到洋山三期,伴随着呼啸的海风,一艘艘来自全球的国际班轮正在紧张地进行装卸作业,车船如织,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寒风中,头戴安全帽、手持对讲机的冠东公司作业一班值班经理贺天翔正在巡视,春节前夕,面对寒潮、大雾和大量船舶集中到港,更需要确保各项工作安全高效。“码头365天年中无休”,在洋山港工作近20年,他笑言:“数不清是第几个坚守在岗的假期,大伙一起吃顿团圆饭就是过年的仪式感。”
      
       码头作业实行两班倒,赶在早上8点前,他需要梳理完当天的工作计划,调配人员和设备,安排班轮靠泊位置、协调装卸进度。这天,2泊位的圣费尔南多轮,卸船3406箱、装船1900箱;6泊位的古娜马士基轮,卸船1723箱,装船1806箱……他的对讲机一刻不停。
      
       前方码头上,90后司机陈天胤刚刚下班,过去12小时,他驻守在离地20米高、空间狭小的轮胎吊驾驶室里,保持低头弯腰的姿势对下方数百个集装箱进行吊装。“吊装讲究稳和快,看上去像抓娃娃,非常考验技术和经验。”他说。
      
       桥吊、轨道吊、轮胎吊作业是集装箱装卸的关键环节。在洋山三期码头,有100多名操作工驻守在高空驾驶室,他们的“手速”就意味着作业效率。去年,洋山三期在开港15年后,首次实现突破1亿标准箱大关。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4年成为世界第一,作为码头一线工作者,我感到很自豪。”贺天翔说,“新的一年,我们将不断奔跑,不仅要确保在量上取得更大突破,更要在科技、低碳、服务等方面提高自身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