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展
“生肖龙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种样子。”9岁的小童看着满墙形态各异的“龙”发出惊叹,指着一幅版画《叶公》兴奋地告诉母亲:“这个故事我知道,讲的是叶公好龙!”
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第十五届国际少儿生肖绘画作品展“轰隆隆隆,巨龙来了”作为长宁区迎新春的重要活动正在展出。进门正中位置,大红色的墙体上,一左一右挂着两幅小朋友画的生肖龙。左边是12岁中国小朋友画的《辰龙》:通体青鳞、面有白眉长须,在祥云之中气势威武。右边是11岁外籍小朋友贝拉画的《福·龙》:彩色的龙身、大眼长须,几笔状若流水的线条勾勒出祥云的样子。
“从贝拉画的龙里,能看出其主动表现的一些中国元素比如祥云图案,龙的主要元素是龙须、龙角、龙眼。这当中也保留了外籍小朋友自身对生肖龙的理解,色彩上更加大胆、多元。”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副主任、虹桥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熊友飞说。
这两幅属于“写实派”。记者在现场看到,画作题材上有出自于典故、传说的《叶公好龙》《龙生九子》《东海龙宫》,也有源自民俗的《赛龙舟》《舞龙》,还有充满童趣的《大“龙”虾》《水“龙”头》等541幅作品。画作表现形式涵盖平面绘画、数字绘画、立体雕塑、影像、非遗等。比如其中一幅题为《骊龙》的作品巧用“动画原理”,用数十页环保纸,看似画的是青山绿水,而龙正隐在其中。只有用指尖翻动纸页时,龙才会在青山中显现。
有“海派龙”“国际龙”,也有国内不同地区的“龙”。小童对“北京展区”的一幅画作印象深刻:一条墨绿色的龙呼之欲出,后景是天坛、青花瓷、景泰蓝以及京剧中的正旦角色。
生肖龙并不好画,它是十二生肖中唯一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实体参照的生肖,其中又蕴含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孩子画龙,我们起初担心会雷同,结果参赛作品真是千人千面。孩子理解生肖龙的角度如此多元丰富着实令我们喜出望外。”熊友飞告诉记者,此次画展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根据生肖的溯源、演变、衍生和习俗文化进行创作。
生肖文化需要解读和探究,据此转化而成的艺术作品才有文化底蕴,而非照猫画虎。“龙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怎样形成?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而衍生关乎小朋友发挥想象力,赋予其现代意义,扩展现代审美范畴。”熊友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