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华
春节将至,有人已归心似箭,重返故乡,有人则来之安之,稳守新家。网络时代,亲朋好友,新交故识,鲜有音信全无之日,但思乡心切,近乡情怯,古今皆然。
光阴流转,而今再提乡愁,既可以是回望乡村的不舍,也可以是深入城市肌理后的一种情感羁绊。“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上海的乡愁,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具象化为一帧帧属于每个上海人的温馨画面。
上海的乡愁在哪里?对老一辈上海人来说,上海的乡愁在豫园的灯会,在移步换景的九曲桥,还有那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要有缀满了青红丝和蜜枣的八宝饭,在圆勺里抹了猪油嗞嗞作响的自制蛋饺,汤圆也是必不可少……对年轻的上海小囡来说,上海的乡愁是线上打卡,是《繁花》里的宝总泡饭,是吃完那客有故事的排骨年糕,再去看看时髦的新品国潮,在推陈出新的老字号里轧轧闹猛,当然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群聊里的表情包,里面有热闹的红包接龙,也有父母长辈关切的“唠叨”。
无论是哪一辈上海人,春节都意味着“家庭团圆”。而上海这座移民城市,有近2500万的常住人口,其中外省市户籍人口超过了1000万。在这个城镇化率接近九成的超大型城市里,新上海人需要培养安家落户的归属感,真正在情感和文化上“有家可归”“有所寄托”。城市新移民的情感归宿,不是反刍故人风土,固守一成不变的乡村镜像,而是在生机勃勃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积攒起心之所向即为家的城市情感记忆,在热烈的乡村实践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建构起属于自己这一代人的“新乡愁”。
春节是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文化载体,是中国人心中的最大公约数。沪上寻春是一种别样的“乡愁旅游”,是遵循情感地图的City Walk,将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在盛大的节日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凸显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春节的年味点滴化解了乡愁,同时,每年的春节又“加重”了乡愁,因为“年味”交织成的情感纽带,是上海人的家乡文化记忆。
(作者为文学博士,上海社科院文学所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