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2-03 第27,859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文化

上博东馆迈出“开放三部曲”第一步

启用首日五小时接待五千名观众,各项设施运行平稳

       ■本报记者 李婷
      
       “太幸运了,没想到会成为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第一位观众,特展图录更是意外之喜。”从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手中接过“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签名图录,诸晓蕾开心不已。提前一周抢到首日预约门票的她,昨天上午提前一个半小时就来到东馆门外。
      
       中午12时,北门入口处蜿蜒的队伍开始动起来,随着首批观众有条不紊地安检入场,上博东馆迈出“开放三部曲”第一步。中国古代青铜馆率先试开放,从夏晚期到清中期3600年间的500余件展品齐聚一堂,呈现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同步揭幕,集结363件文物,向公众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特点和来龙去脉。据统计,昨天12时至17时,上博东馆共接待观众5000名,各项设施运行平稳。
      
       首个特展呈现祖先惊人的想象力、创造力
      
       “本来计划今年或明年去四川看三星堆,现在来到‘家门口’了。做上海人,蛮有福气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一楼展厅入口处,穿着汉服来看展的宋悦和冯靓“有备而来”。为了和展品的年代靠近,宋悦特意租了一套战国袍,还特意梳了复原款的发饰并化了配套的妆。两人进展厅,直奔出土自三星堆遗址三号坑的金面具。第一次见到过去只在纪录片中看到的实物,还可以近距离观看轻薄面具上的精细纹路;而一旁中心展柜陈列的硕大青铜大面具,竟然与金面具出土自同一个地方。“三四千年前,生产工具还不是那么发达,我们的祖先就能做出这么细腻和雄伟的东西,想象力、创造力太令人震撼了。”冯靓说。
      
       “妈妈,这是什么?”指着展柜中的一排玉牙璋,7岁的淘淘好奇地问道。一旁的孙琳洁连忙打开智能语音导览设备,让儿子戴上耳机听讲解。当天早上,母子俩从无锡特意坐高铁赶过来。儿子喜欢听历史故事、看历史类的书,孙琳洁为此关注了多家博物馆的公众号。看到“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的推送,她调好闹钟,卡着点预约到了首日门票。“看完这个展览我们还要去看中国古代青铜馆,准备一直待到闭馆再回去。”
      
       常展常新的基本陈列藏着不少巧思
      
       到了上博东馆,带着三个儿子来观展的刘女士首站来到中国古代青铜馆,租好了AR眼镜智能导览设备。三个儿子凑在一起来博物馆参观不容易,她给他们各自安排了“任务”:大儿子根据宣传册寻找提供AR讲解的文物,二儿子戴眼镜看讲解,复述给哥哥听,说话间,小儿子指着“觯”字让妈妈解释用途。“小朋友对认字很感兴趣。青铜器相关的生僻字很多,这一次馆方细心地标注出了拼音,再也不用担心在博物馆念不出文物名字。”
      
       “虽然是常设展,但是常展常新。”资深文博爱好者郭女士注意到,与之前相比,中国古代青铜馆最新的陈列改建藏着不少巧思。比如春秋时期的子仲姜盘是上博的明星藏品,盘内装饰有浮雕、立雕的鱼、龟、蛙、水鸟等水生生物,且每个圆雕动物都能旋转,颇为玄妙。在东馆,它与西周晚期齐侯匜陈列在同一展柜内。两者虽然时代不同,功能却是配套的:齐侯匜盛水供人洗手,子仲姜盘则用以承接流下来的水,受到水流冲击时,盘内水禽游鱼便会旋转。“了解了用途,想象当年古人使用它的场景,画面感会很强。”令不少细心观众惊喜的还有展柜全部采用低反玻璃,拍照基本不会反光,文物的细节看得清清楚楚。
      
       同行的陆先生则对展览板块内容调整很感兴趣。“最大变化是更新期青铜器,以前是按照器物类型陈列,现在按区域重新整合,分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草原文化等,可以看到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对照着对面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一起看,能够很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灿烂多元,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为了赶在龙年春节前为观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我们所有的员工和参建单位连续加班加点抓进度,终于在北方的农历小年如期开放上博东馆。”褚晓波透露,回应观众的参观需求,也营造良好的新春氛围,上博东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期间延时开放到21点(20点停止入场,周二闭馆),上博人民广场馆则准备了龙年迎春展等特色活动,让大家在博物馆过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氛围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