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1-21 第27,84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文汇理论/智库

夯实人才支撑推动三链融合

       ■ 陈秋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国家战略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发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作用。具体而言,需要从人才强链、教育延链、政策补链、生态固链四个方面入手,加快推动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人才强链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两个一公里”问题是根源。如何有效破解?
      
       针对原始创新的“第一公里”难题:一是建立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统筹推进机制,在政策导向、目标导向、资源配置导向等方面形成合力。二是紧紧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持续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以研究真问题、攻坚真难题为评价导向建立“0-1”原始创新评价机制,支持和鼓励拔尖创新人才“十年磨一剑”,提升“钱变纸”的质量。探索“无人区”试错托底的机制建设,保持对原始创新的持续稳定投入。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全面开启“动车组”模式,建立全价值链无缝衔接、双向赋能动车机制。政府扶持龙头企业铺好快速发展的“动车轨道”,提供强劲牵引力的“动车头”。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全价值链的“车厢”衔接处设置接力区,核心主体都“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创新内移”,真正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教育延链
      
       针对人才有效供给的“第一公里”难题:要下大力气、花真功夫,聚焦创新链产业链的热点、难点、痛点、重点,从人才供给端的教育链入手,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切实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
      
       针对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最后一公里”难题:紧紧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功能型平台和机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往前跑500米形成接力区,快速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高效对接,实现人才开发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深度对接、融合聚变。
      
       政策补链
      
       人才资源原本就稀缺,若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过程中流动不够、不顺、不畅,就难以形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一招致胜“杀手锏”,从而导致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效率受损。
      
       针对人才链结构性失衡难题:定制服务有效市场的“政策套餐”。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和干预,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创新要素资源价格的干预,发挥人才链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中心地位,聚焦最核心的“卡脖子”环节定制体系化的政策工具。
      
       针对评价体系缺失难题:设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挥棒”,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分类评价、分类管理、分类施策体系,建立对统筹推进不力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生态固链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需要厚植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生态。针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不足的生态难题:围绕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组建大团队、打造大平台。针对拔尖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的生态难题:强化人才链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整合各类资源,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人才生态。
      
       [作者为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大数据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