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1-18 第27,84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9版:论苑

更大力度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深化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系列研究阐释(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考察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征程“建设什么样的上海、怎样建设上海”的战略指向,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政治感召力、实践穿透力,为我们做好上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全市上下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以更强烈的自觉、更务实的举措、更有力的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持之以恒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贡献。
      
       为深入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织上海理论界开展系列研讨活动,撰写系列阐释文章,在本报陆续推出系列专版。本期围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刊发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组织的4篇理论文章。
      
       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进
      
       ■ 李湛
      
       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应当进一步明确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建设目标,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上海特点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路径,夯实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基础支撑。
      
       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
      
       相较西方国家主要以“国家创新体系”来反映国家科技发展的能级、水平和作用贡献,对于中国而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能准确表达国家和科技发展所处的环境状况、目标要求与发展路径。简言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战略必争领域,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承担和完成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任务,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前沿探索,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能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新时期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关键之举。上海具有承担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能力和优势,应当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使命。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当进一步明确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并以此作为引领和带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既是上海的使命,也是上海发展的机遇。上海应当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贡献上海智慧、提供上海经验、发挥上海担当、展现上海新发展新气象。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一个复杂的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创造必要条件,建立必要保障,形成专门力量。首先要加大力度建设已开始推行的“基础研究特区”,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赋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科研自主权,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上充分给予改革探索空间,加大力度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政府联合设立科研计划,多管齐下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进一步在完善布局、稳定支持、高效管理、强化支撑、深化合作和优化环境六个方面推动“基础研究特区”高质量发展。其次,建设“科技创业特区”。通过科技创业培育和孵化科技型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在“科技创业特区”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形成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爆点”。
      
       具有中国特色和上海特点的发展路径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不断演化,中国式现代化或将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能走西方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道路,也无法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必须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上海特点的发展路径。
      
       为此,要加强和完善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建立和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科技创新创业特区,更加明确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属性,进一步提高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直接参与度;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创新基础设施功能,着重打造高质量孵化器;充分发挥上海的科技优势,把承担国家战略使命放在第一,勇做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龙头。
      
       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2021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赋予浦东新区五大战略定位,提出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七方面21条重大任务和举措,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也对上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应当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以科技引领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带动更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上取得突破,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使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要进一步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为顶天立地的科技领军企业。
      
       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首先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科技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在“五个中心”建设中的科技赋能和引擎功能,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以科技融合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繁荣是超大城市的应有特点。要通过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使上海文化发展生机勃勃,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以科技赋能提升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把握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以治理数字化牵引治理现代化,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全面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推动“四大功能”迭代升级
      
       ■ 李健
      
       “五个中心”建设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强化“四大功能”是上海推动“五个中心”建设的重大抓手和战略路径。城市功能从“有没有”到“强不强”,关系到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关系到上海“五个中心”重要使命的落实成效。
      
       响应国家使命与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相匹配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国际视野和对外开放深深嵌入这座城市发展的血脉,目前也是中国位居世界城市网络高等级的城市。面对国家在新阶段发展需求,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自觉将承担国家战略作为使命和任务,把落实国家战略与发挥地方积极性有机结合,深挖自身国际化和开放城市发展基因,注重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地方发展新优势,提出加快建设能级更高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明确城市自身定位。
      
       把握科技趋势与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相适应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近年来,上海关注创新策源功能的基础夯实、基础前沿领域的突破进展,进一步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下一步将不断突破重大科技攻关,特别是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环境优化、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制度改革等,加快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破解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政策制度瓶颈。全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要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因势城市特点与利导新型全球城市相协调
      
       就上海自身发展特点而言,包括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背景,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等,决定了上海的发展路径与纽约、伦敦等传统“纽伦港”世界城市模式不同,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对全球社会经济拉动性持续增强,新技术与产业正在酝酿并实现产业化发展,作为高科技创新中心技术极也必将对世界经济发展及世界城市体系再塑发挥重要作用。上海在未来世界经济体系及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将得到提升,发展成集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于一身的综合型世界城市。
      
       对内深化改革与对外国际规则衔接相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在新发展格局大框架下,上海必须进一步通过对内深化改革以衔接国际市场规则,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方面,推动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支持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作用,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充分发挥虹桥地区引领长三角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的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核心功能,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聚焦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全球资本,以优质服务支持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总而言之,上海要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立足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把强化城市“四大功能”转化为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工作抓手和成果。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着力“五个中心”供应链建设
      
       ■ 罗长远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离不开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也得益于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然而,过去几年来,美国以供应链“去风险”为名,实施加征进口关税、发布出口管制清单、新增实体清单名录、出台芯片法案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冲击了国际贸易和跨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对于上海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全球化的城市来说,这种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
      
       助力国内供应链的建设
      
       在“五个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服务于国内的供应链建设,服务于在本土成长起来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企业。在外部环境有所收紧的背景下,需要强化中国企业在国内的供应链关系,提高它们对国际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能力。在这方面,最近通信巨头华为与新能源汽车领军者理想的合作是一个例子。在国际环境不太友好的背景下,夯实企业在国内的供应链关系是必要和紧迫的,在这个过程中,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要置身事内,为这样的供应链合作创造机会和提供平台。
      
       强化供应链金融的功能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五个中心”建设。一方面,要在新的环境下,为国内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提供服务。举例来说,过去几年来,跨境电商企业泰穆(TEMU)和希音(SHEIN)为上游的生产厂家提供“全托型”供应链服务(包括金融服务),节省了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也使得相关服务实现了规模经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要嵌入这种“全托型”的供应链服务中,服务好电商企业和实体企业。另一方面,也要为国际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做好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支撑,助力中国进入供应链金融需求和供给平衡发展的阶段。
      
       促进供应链领域的对话
      
       “五个中心”建设与高水平开放和制度型开放是一体的。十年前,美国的政策是贸易谈判“排华”,工具是3T(亚太地区的TPP、大西洋地区的TTIP以及服贸领域的TISA)。十年后,美国的政策是供应链“排华”,工具是3T的“变种”(印太地区的IPEF、大西洋地区的TTC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的PGII)。十年前,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当时的投资协定和贸易协定谈判(中美BIT、中欧BIT、中韩FTA和中澳FTA等)提供了“试验田”,缓解了贸易谈判“排华”的压力。当前,要把“五个中心”建设与高水平开放和制度型开放有效衔接,借助自贸区提升战略、自贸协定升级战略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战略,为中国打造开放而不封闭、包容而不排他、共享而不孤立的全球供应链服务,缓解供应链排华的压力,促成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对话。
      
       (作者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
      
       ■ 曾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四个统筹”,第一个就是“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正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方面大有可为。
      
       优化城市科创新模式
      
       考虑到第四次产业革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我国科技领域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新要求,深刻领会城市发展动力因子已经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消费型生产要素逐渐向科技、数据、关系等现代增量型生产要素转变的新规律,上海应该发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的比较优势,秉承守正创新精神,锐意进取,构建“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学习为辅”“企业创新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城市创新系统。
      
       补齐城市生态短板
      
       放眼全球,世界上所有创新高地、一流创新城市无一例外都拥有极佳的生态环境条件。上海应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大与南通、苏州、无锡、嘉兴等周边城市在长三角生态系统修复方面的合作力度,同时重视上海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谋划,将目前分散的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项目纳入系统的轨道,构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协调新格局,丰富“美丽上海”建设内容,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要健全、优化包含多种所有制企业全面参与的城市创新体系。分析华为国际研发中心、阿里巴巴达摩研究院等齐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内在原因,总结推广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做法经验。同时,改革、优化现有城市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简政放权、盘活市场,尊重企业在产业创新集群、产业创新网络方面的自主权、主动权,调动头部企业研发投资、带领相关机构合作建设创新联盟、开展科技联合攻关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上海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和产出水平,彰显上海产业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
      
       推进跨地域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合作
      
       关注长三角高端科技资源向核心大城市集中、生产厂商向边缘中小城市转移的新趋势,同时依托G60科创走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示范区、长三角科创城等跨地域合作平台,透过创新飞地、产业飞地建设方式,推动跨行政边界的产学研一体化和三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大幅提升上海产业链能级安全和国际竞争力。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