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1-16 第27,84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综合

黄浦区延伸服务触角打造覆盖社区、园区、楼宇的就业服务圈

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去年惠及17.86万人次

       ■本报记者 周 辰
      
       全职妈妈小君决定重回职场。她首先想到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失业人员再就业有什么帮扶政策,有没有工作能让我一边带孩子,一边补贴家用?”
      
       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首席职业指导师崇祎娜坦言,“小君”们心仪的工作曾经相当难找。而现在,通过黄浦区“零工就业”云平台,包括财会、设计等各类型兼职工作,正向有需要的群体敞开一个新兴的、多元的就业方向。
      
       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零工就业”平台、青年助业直通车……《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一年间,政策有支撑、规章更完善,黄浦区将优质资源、优质服务、优质团队下沉到社区,延伸到云端,全面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去年,黄浦区“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累计开展招聘指导等就业服务135场,惠及17.86万人次。
      
       在此基础上,新一年黄浦区将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零工市场,方便求职者灵活就业,同时延伸服务触角,打造覆盖社区、园区、楼宇的就业服务圈。
      
       就业创业服务网兜住民生之本
      
       《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后,求职者最大的感受是“活动多了,机会多了”。针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打造,条例提出要整合资源、细化服务内容和标准、加强信息平台与队伍建设,从而提高针对性、专业性和便利性。以此为努力方向,黄浦区在过去一年全力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其中“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成为了各类服务与资源汇聚的平台载体。
      
       以南京东路街道为例,目前有“品·南东”“营·南东”“悦·南东”三个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特色站,19个居民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形成就业创业服务阵地网络。
      
       这些站点每月都会开展各类就业活动,区级首席就业专家为待就业群体答疑解惑,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帮助其拓展或改变新的职业生涯。还有小型或大型招聘会,链接岗位资源,推动就业创业良好氛围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并通过社区岗位的发掘和上海公共招聘网多元化岗位的开拓,持续丰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服务内容。
      
       “建立在家门口的‘小站’极大地方便了居民求职。”崇祎娜介绍,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保障了居民享受均等化就业服务的权利,同时每个站点都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主动与有求职愿望的居民沟通,深入了解求职者的情况,用好各街道区域特色,为求职者量身定制就业服务。
      
       小东门街道“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特色活动“东风集市”,旨在把就业服务送进社区,送到求职者身边。今年43岁的小徐在失业半年后,到“东风集市”寻求机会,工作人员了解到小徐是一名退役军人,大家为小徐分析求职优势,推荐合适的招聘岗位。两周后,工作人员回访得知,小徐已经凭借自身综合优势和踏实稳重的性格被某公司录用,顺利重启职场“新旅程”。
      
       线上线下满足就业新需求
      
       “这届年轻人喜欢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向往多样的就业形态,想要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崇祎娜从业20个年头,接触到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结合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风口与求职者自身的需求,她鼓励年轻人尝试那些新业态、新职业,在这个多元化的职场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这种鼓励背后,离不开越来越完备的机制保障与支撑。譬如全职妈妈小君找工作时,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的工作人员不仅从就业观念、就业形式、岗位选择、面试技巧等方面予以指导,仔细介绍针对长期失业人员的相关就业补贴政策,同时针对她的需求介绍了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新就业机会,建议她通过黄浦区“零工就业”云平台,尝试做一些时间相对自由的兼职工作。小君现场办理了个人灵活就业参保,后来通过“零工就业”平台找到了一份设计类的工作,在家就能“接单”,时间自由,又能发挥所长在职场立足。
      
       一些街道也在尝试探索线下“零工就业”服务。去年底,半淞园路街道举行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招聘会,设置了“零工就业”专区,这也是半淞园路街道将零工招聘纳入社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的一次率先实践,为灵活就业人员与用工主体、职业中介机构提供求职招聘、政策咨询各类服务。
      
       黄浦区将继续打通线下实体零工市场路径,在社区、园区、楼宇设立“家门口零工驿站”,设置岗位信息、政策咨询、活动发布、预约指导、职业培训等六项服务,解决灵活就业群体公共服务“最后一步”,为大学生青年就业提供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