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1-05 第27,83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1版:论苑

红色文化传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编者按 红色文化是蕴含着丰富红色资源与厚重文化内涵的先进文化形态,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日前,上海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学术交流系列活动——“高校红色文化传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今刊发部分成果,以飨读者。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建好百年红色学府
      
       ■ 成旦红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922年,一批建党先驱齐集上海,主导创办了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上海大学。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红色学府,上海大学以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为己任,努力成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最佳实践地。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时的强大支撑和精神力量。对真理的坚持和对理想的坚守,体现了一百余年来上海大学师生们的执着追求。建党先驱们将上海大学作为研究、宣传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2年10月23日,《民国日报》刊载《上海大学启事》:“兹从改组会议议决变更学制,定名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宣布建校立制后,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陈望道、李汉俊等一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来上海大学登坛授课,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讲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蔡和森主讲的《社会进化史》,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历史发展。邓中夏常常向学生们讲述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故事,激励学生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李大钊先后多次到校作《演化与进步》《社会主义释疑》《史学概论》和《劳动问题概论》等主题演讲,系统传播革命真理。1922年至1927年,一批建党先驱们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成教材和读物,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化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之路,将上海大学打造成为全国革命青年期望的“东南革命最高学府”和“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
      
       新时代的上海大学,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时代新人。上海大学创设思政课“项链模式”教学法,推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通过开设《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和《开天辟地》等党史学习教育专门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党史和新中国史。通过设立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等机构,以学术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使理论教育更加贴近实际,为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场所。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上海大学正式创建于中共二大召开之后。建党先驱们在上海大学的办学宗旨和教学实践中,既贯彻了党的革命纲领,也始终体现了初心和使命。在首任校长于右任的请求下,李大钊推荐邓中夏出任上海大学总务长。邓中夏主持拟定了《上海大学章程》,提出上海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上海大学的办学宗旨和使命就是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培育人才。一批建党先驱主导上海大学后,促使进步师生群体肩负起近代中国两大历史重任,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奋斗求索的目标。正如上海大学学生何秉彝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提到,他决心“为二十世纪的社会谋改造”和“为二十世纪的人民谋幸福”。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新时代的上海大学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在多方面的实际行动中。首先,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优化课程设置,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创新成果,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践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努力在世界大学行列中书写鲜明印记,在践行上海城市品格中彰显上大特质。第三,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任务指引,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繁荣昌盛与人民生活幸福作出积极贡献。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作为百年红色学府,上海大学的师生们自建校伊始即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斗争意识和献身精神。“五卅”运动后,上海大学校舍被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占领。在陈望道主持下,上海大学师生召集大会和发表通电,与帝国主义暴行作英勇斗争。上海大学发出的宣言中提到:“无论如何的淫威来压迫自由,如何的黑暗侵袭独立。断然师生合作一起,努力与抗,决不退让。”在与北洋军阀、国民党右派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残酷斗争中,四川同学会主席刘华,社会学系学生黄仁、何秉彝等上海大学师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认定“上海大学是赤色大本营”。上海大学被查封,许多优秀师生被迫害致死。邓中夏在1933年被捕,壮烈牺牲前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创办上海大学的先驱们与革命师生,在斗争中始终保持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尽管历经坎坷与磨难,但初心与使命从未改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这一优良传统既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海大学师生群体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也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征程上不断发扬。老校长钱伟长先生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他的那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激励着新一代上大青年的奋斗之志。红色学府培育的优秀师生之所以能够创造无数彪炳史册和值得世人铭记的功勋,靠的就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内涵。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合格干部的价值导向。对党忠诚是百年红色学府最为鲜明的政治底色。忠诚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作为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内蕴在上海大学的光辉校史与办学实践中。一百余年来,上海大学秉承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不断探索创新、追求卓越,注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贡献力量。
      
       “百年上大正青春。”新时代的上海大学,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主动担当起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的历史责任。新时代的上海大学将“志存高远”作为青春最为鲜活的气息,将“矢志报国”作为青春最为闪光的名片,将“脚踏实地”作为青春最为坚实的基础,将“爱校荣校”作为青春最为鲜明的底色,不断砥砺与党同心、与党同行的时代抱负,唱响锐意创新、矢志创造的进取之歌,展现勤于修身、止于至善的青春风采,创造不负伟大时代、不负青春韶华、不负伟大人民的伟大业绩,为国家繁荣昌盛、为城市发展进步奏响青春强音、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为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用好红色资源 增强伟大建党精神感召力
      
       ■ 王国建
      
       百年上大,红色传承。上海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用好上海大学红色资源、讲好上海大学红色文化故事,是筑牢伟大建党精神内核、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彰显伟大建党精神品质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
      
       发掘“红色历史”,筑牢伟大建党精神内核
      
       伟大建党精神的概括提炼和正式提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运用历史思维的理论成果和智慧体现。在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锻造了不畏强敌、不惧牺牲、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气质。这种风骨气质,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红底色,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核。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发扬党善用历史思维的优良传统,以历史思维研究和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筑牢伟大建党精神内核。
      
       始建于1922年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的红色学府。创建伊始,上海大学便成为革命的熔炉,与北京大学并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两大活动中心,“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和南方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多次到校演讲,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陈望道等革命前辈,曾在上海大学任教,李硕勋、杨尚昆、李伯钊等在上海大学求学,积淀了上海大学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新时代的上海大学,充分运用历史思维系统地挖掘自身“红色历史”,积极推进校史工程,陆续推出“红色学府·百年传承”系列丛书《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档案里的上海大学(1922-1994)》《百年上大画传》等,把校史教育融入“四史”学习教育。创作校史话剧《红色学府》,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溯园”,全面展示学校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沿革。讲好上海大学红色文化故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课堂”,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筑牢伟大建党精神内核提供史实依据,奠定理论支撑。
      
       传承“红色基因”,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内涵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最核心、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是伟大建党精神中最初始、最本质的要素。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注重传承红色基因,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底蕴不断加深加厚。红色基因成为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光荣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整体性概念,要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上海大学是一所传承百年“红色基因”的高等学府。近年来,学校策划和发起了若干重要的红色文化发掘、研究和创新平台,聚焦理论学术研究、创新思政教学、宣传陈列展示、文物征集保护、红色文创研发等功能,全力盘活红色文化资源。学校牵头成立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全国红色文化战略联盟、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等红色平台,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出版《渔阳里——红色征程的起点》等系列著作,“开天辟地”教学团队入选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特色改革领航团队”,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了应有贡献。
      
       发扬“红色传统”,彰显伟大建党精神品质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必须用党的红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鼓舞精神、继往开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已深深融入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和灵魂,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近年来,上海大学实施“三全育人工程”,弘扬“红色传统”,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学校积极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将革命红色传统教育与钱伟长教育思想、校训精神有机融合,教育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学校与上海市第六十中学(早期上海大学校园所在地)签约共建“红色联盟”,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创新育人模式。创作《红色传承》纪录片,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视频点播频道上线播出,覆盖观众逾千万人次。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合作共建,十年来已输送230余名志愿者;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鼓励学生到西部到部队去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人才合作关系,引导毕业生到攻克国家“卡脖子”技术关键领域就业,涌现出了“上海市高校基层就业典型人物”等就业楷模。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上海大学坚持弘扬红色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善用红色文化资源上好思政课
      
       ■ 管坤 叶海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百年红色学府独有的丰厚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上海大学每个思政课教师的光荣使命与责任担当。近年来,上海大学充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充实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红色文化资源充实思政教学内容
      
       革命年代的上海大学,力邀中国共产党人担任教职,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培育与弘扬革命文化,成立党支部领导学生和工人运动,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李大钊多次来校演讲,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恽代英、张太雷、蔡和森等到校任教。“红色教授”们锐意改革办学章程与教学安排,在课堂上深刻阐释与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让红色革命文化在广大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当时的学生王稼祥曾写道:“上大为革命之大本营,对于革命事业颇为努力。余既入斯校,自当随先觉之后,而为革命奋斗也。”1925年,在中共中央指示下,上海大学党支部正式成立,这是上海学校中的第一个党支部。在党组织的指导下,上海大学师生以街头演讲、示威游行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在“五卅”运动中,上海大学师生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成为反帝爱国运动的先锋,在中国革命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革命年代的上海大学沉淀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上海大学通过实施校史工程,开展相关史实整理,出版了一系列富含红色文化资源的校史著作,如《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两卷本)、《百年上大画传》、《第一任校长——于右任画传》、《永远的校长——钱伟长1983-2010年画传》等,以及“红色学府·百年传承”系列丛书13种,其中包括上海大学在1922-1927年这一阶段的英雄烈士、杰出校友及其书信文选、回忆录和演讲合集;编辑出版了上海大学在1922-1927年的部分授课教材,如瞿秋白的《现代社会学》《社会哲学概论》、安体诚的《现代经济学》、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邓中夏等的《劳动常识》等。上述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既充分挖掘了上海大学丰富的红色校史资源,有利于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红色基因的传承,更为思政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教学案例与课程资源,为推动红色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创新
      
       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鲜明特色与优良传统。从2009年承担教育部“六个为什么”的教学改革试点任务,到2014年全国首开《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从“项链模式”的创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一直走在时代前列,以“大国方略”和“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成果,于2018年和2023年两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征程上,“百年红色学府”正锐意创新教学方法,致力于将自身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以“项链模式”为抓手推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依托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等“大平台”,聘请院内外、校内外红色专家学者等“大师资”,共同打造具有红色文化传统的思政课“大课堂”。
      
       二是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以“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为阵地提升育人效果。学校邀请不同学科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把自身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开天辟地”“理论中国”“创业中国”“美丽中国”“能动天下”“医道中国”“光影中国”等系列思政课程的开发,有力提升了思政育人实效。
      
       三是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以“课堂互通”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第一课堂”的红色文化理论授课,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第二课堂”依托上海大学的“红色资源名录”“革命文物名录”,以及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等“红色革命纪念地”,以学生现场调研为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熏陶,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四是坚持传统课堂教学与虚拟仿真教学相结合,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教育教学。依托上海大学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教学智慧共享实验室,开展红色文化“微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思政课“微课程”视频库,利用AR/VR/MR等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智慧赋能,打造“AI+思政课堂”新模式,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学相融合,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深度学习与沉浸式体验。
      
       作为“百年红色学府”,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上海大学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上海大学坚持将红色文化资源发掘整理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中,凸显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上大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分别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