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1-03 第27,82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2版:文艺评论/艺术

听!文物在说话

巡礼国内文博界2024开年大展

VMUSE珍藏的1905年的孔雀羽饰,成都博物馆“风华万象”展展品
       林霖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国内文博界忙碌的脚步不曾停歇,纷纷在岁末年初推出精心策划的开年大展,将美及永恒与大众同飨。其主题、类别、展陈形式,精彩纷呈、各领风骚。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小众门类和议题的专题展尤其予人惊喜,背后凝结着无数专家学者多年深耕细作钻研、调查和思考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能感受到如今的博物馆不再只是保存和展示“物”的场所,而是藉由开放对话的文明格局、美美与共的文化价值体系展开文化交流、馆际合作、与观众的互动往来等,正逐渐成为充满启发性的知识补给站、精神能量源泉。
      
       限于篇幅,本文广泛搜罗、挂一漏万,以期为大众提供一个“不完全观展指南”。而更多精彩的文博大展还在路上……
      
       共享馆藏资源,齐力讲好中国故事
      
       华夏之博大精深,在于悠久的历史,在于文明的厚重。博物馆就是光辉灿烂文明实物留存的见证,仿佛凝聚了数千年时光。得益于近些年国内文博系统不断加强馆际交流,很多珍贵的博物馆文物资源得以走出去,向更多的人们开放共享,众多博物馆也合力策划展览,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大漆是生命的艺术。一件看似简单的漆器,融汇着大漆的生命、物件的生命、匠人的生命和物主的生命。漆,这一本就来自大地的自然之物,涂在各种器物表面,被古人用作实用之器皿,曾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衍变作出无声的贡献;而后又经过数千年历史尘土的覆盖,出土后其色依然鲜亮明媚。这抹凝重的绚烂,贯穿物质文明史始终,氤氲着含蓄而热烈的东方气韵。借助漆器,凤凰山和马王堆相互应和,曾侯乙与唐明修无言对望……中国漆艺也作为中国文化传承和艺术风格变迁中的案例,在每个时期呈现不同的审美特征。可见,如何重叙物之故事,如何将前人交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传递给下一代,亦是今人的使命与担当。
      
       有意思的是,随着地缘政治、朝贡体系、南海贸易圈的建构,中国漆艺形成了东线、南线、西线三条传播路线,特别是东传到日本、韩国后形成了东亚漆文化圈,同时也为亚洲外销漆器的兴起奠定基础。而先前可能我们更熟悉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有丝绸、茶叶和瓷器的外销,不知漆器在华夏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跨湖桥遗址曾经出土了一把距今已8000年的漆弓;2019年申遗成功的良渚遗址,亦出土大量珍贵漆器。良渚博物院的“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大展,正是从良渚文化的漆器起笔,集结来自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等11家文博单位收藏的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近百件精品漆器,以漆艺源流为线索,从考古、艺术角度出发,古今对比观照,凸显大漆的传承流变、艺术质感与精神内涵。其中出自北魏贵族司马金龙墓的漆画屏风,是山西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仅限时展出15天。
      
       神州大地的石窟艺术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显著特征,反映了本土艺术与外来艺术融合创新的复杂历程,并且石窟佛造像亦可谓中国特色的雕塑,相比辉煌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古希腊、古罗马雕塑毫不逊色。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大量运用让包括敦煌石窟在内的不少石窟艺术,得以凭借沉浸式、多媒体等新样态让更多人感知。
      
       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可谓与时俱进。1500平米的展厅首次以盛开的莲花作为造型主体设计成巨型数字装置,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数字3D Mapping影像和AI算法技术,以当代眼光和独特视角来表现、挖掘和阐释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
      
       自1933年始的故宫文物南迁,创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奇迹——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处的19000余箱文物,历经20余年的颠沛辗转,最终得以基本完整保存。故宫博物院等合办的“国宝的长征——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首展,以文献史料和相关研究成果为主要展示内容,向观众讲好这曲荡气回肠的文化壮歌。其中故宫文物南迁与上海城市记忆的融汇交织尤为令人感慨——上海正是故宫南迁文物的重要存放地,从黄浦江畔的码头到钢筋铁骨的洋行仓库,都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借由上海闵行区博物馆的“相遇海昏侯——西汉刘贺墓精品文物展”,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110件(套)珍贵文物来上海“出差”,包括透雕龙凤虎纹玉佩、龟钮无字玉印、褭蹏金、麟趾金、雁鱼形铜灯等。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可谓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诸侯遗址,其种类繁多的出土文物,堪称一部反映汉代鼎盛时期璀璨文化的百科全书。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故事新说——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人物画名品”,展出的是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81件绘画瑰宝,其中14套为国家一级文物。江苏宜兴市博物馆则推出“山南水北 璀璨秦中——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品展”,汇集陕西历史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共十家博物馆的128组古代文物精品,这些文物都是陕西及宜兴近年出土的周秦汉唐文物中的精品之选,凝聚着古代中国最为绚丽的盛世记忆,也是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包容大度的文化基石。
      
       深耕地方文脉,小切口讲述大历史
      
       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正成为国内很多博物馆的共识。基于华夏灿烂五千年文明的宏大背景,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宝矿可资研究,亦有相当多的文化脉络处于“荒原”地带,尚待挖掘。不少博物馆在挖掘地方文化历史、重叙地方故事等方面作出努力,展示与研究结合,理论与田野互文,以专题展形式从小切口讲述大历史,从而共叙华夏文明悠久灿烂的“万古江河”。
      
       刚开馆不久的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可谓钩沉地方文化、守望地方文脉的佳例。其原址是“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北齐徐显秀墓,距今有1400余年历史,保存有北齐时期壁画330余平方米,壁画彩绘各类人物超200个。该馆开馆的常设大展全面展示北齐壁画艺术特色,生动再现北齐时期的生活图景与社会风貌,并通过VR等数字技术带给观众更好的观展体验。
      
       依托发源于明代上海露香园的“顾绣”以及苏州本地名满天下的“苏绣”展开新叙事,令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大展“出走露香园——江南画绣史”让人眼前一亮。展览不仅联合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苏州碑刻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云集100件/套刺绣精品,也关切当下热议的女性话题,聚焦江南画绣文化背后无数默默付出的女性群体。
      
       奔流的长江,孕育了独特的荆楚文化。而楚人东渐江淮的历史进程,又成为中华大地上一次伟大的文化碰撞。江淮的古老文明、太湖的吴越风情与楚地的江汉韵律交相辉映,将区域性文化差异与特质融为一体。南京博物院的开年大展“归 流——江淮地区楚文化的东渐”集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湖南博物院等众多文博机构的300余件(套)文物,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为大众或许稍显陌生的故事——在东渐的过程中,楚文化如何犹如一支壮丽的支流,最终汇入汉文化的宏阔大洋。
      
       天津博物院“沽帆远影——天津运河文化展”和济南市博物馆“汤汤大河生生不息——山东地区黄河文明特展”均依托两地的水域文化深挖历史。前一个展览以“运河—城市—人家”为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情讲述大运河文化对天津的滋养,深入阐释传承保护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古代大运河天津段也曾见证南北文明碰撞与交融的过往。后一个展览则基于“黄河文化共同体”的倡议,联合九地15家文博单位办展,深挖山东地区蕴含的独特黄河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实现对山东地区黄河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阐释与传播,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乍一看,云南省博物馆的“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和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的“知古鉴今 汇聚交融——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物展”,显得有些冷门,却都成为讲好文物展品里文化互鉴、民族融合的生动故事。正因为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才有了今天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正因为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才有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底蕴。
      
       “追寻香格里拉”展之引人关注,在于其是基于考古成果和学术研究的展研结合,呈现出跨学科面貌。这一原创主题展聚焦青藏高原东麓,以“迁徙—融合”为主题,勾勒出数千年来人群迁徙与流动、交流与融合的图景。展览中不仅有考古遗址出土器物,将人们带回人类文明初始之时,亦有从民族学视角所展现的青藏高原东麓地区文化的多元,甚至转向与当下的联结,以面向观众征集展品的形式,邀请更多人讲述自己心中有关故乡和异乡的故事。而艺术家李焕民、丁乙、汪海蓓及高校数字媒体团队的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也与众多文博机构的古物展开灵感碰撞。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外观即颇有地方文化特色,设计灵感源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嘎仙洞的洞口和蒙古包的造型。“知古鉴今 汇聚交融”的展览叙事篇幅展开亦是恢弘,从山谷高深的大兴安岭林海到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古代北方民族在呼伦贝尔交错共居、交流融合,逐渐形成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这些从呼伦贝尔出土的细石器、岩画、玉器、陶器等精美文物,无不记录呼伦贝尔古代文化与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和内在联系。
      
       文明交流互鉴,全球语境下开放对话
      
       作为软实力头部的文化与艺术,正成为文化互鉴、文明交流的绝佳载体。不少博物馆以开年大展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打开辽阔的世界文明风景,也让观众从中汲取灵感,获得启示,更懂得自己的文化与艺术。
      
       众多展览中,引进的高质量大展可谓较为全面了解其他文明的一扇窗口,素来备受观众瞩目。
      
       古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之美学,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方古典艺术史,如是魅力令一代又一代人向往。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和华夏文明各屹立于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熠熠生光,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千年后,一场展览,为公众架起了解古希腊与中希历史渊源的桥梁,将古希腊的昔日辉煌娓娓道来……这便是亮相湖南博物院的“神话国度 璀璨爱琴海——古希腊文明史诗”展,由湖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与希腊共和国文化部共同主办。至今尚未被破译的音节文字——线形文字A泥版,成为展览最令人惊喜的“彩蛋”,这也是线形文字A泥版首次来中国展出。
      
       位于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的埃尔奥拉,将第一次在中国展示其壮观的自然风景、珍稀的考古文物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即将于故宫博物院启幕的“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展,就将邀请观众踏上这场跨越7000年的历史之旅,探寻神秘而独特的埃尔奥拉文化。
      
       引进之外,围绕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意识也渐为国内文博界重视。除了上海博物馆的“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之外,成都博物馆的“风华万象——16-20世纪典藏珍品艺术展”聚焦璀璨工艺,流光溢彩,阵容强大。展览汇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明十三陵博物馆、福建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定州博物馆馆藏珍品,以及两依藏博物馆、卡地亚典藏、VMUSE珍藏、意大利安娜莫得基金会等机构的典藏,总计300余件展品。当明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遇上波旁-帕尔马家族的百合冠冕,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金镶九龙戏珠手镯遇上两依藏博物馆所藏的珠宝艺术大师勒内·拉里克设计的黄金珐琅镶嵌绿松石胸饰,观众能在展览中一览东西方四百年传世珍宝各美其美的惊艳,感受时代浪潮下东西方审美艺术变迁、传统装饰美学的历史演变以及工艺迭代中的传承创新。
      
       16世纪是欧陆的“地理大发现”时代,这一时期人类首次实现环球航行,各个大陆逐渐串连成一个整体,对未来的世界产生至为复杂和深远的影响。大海成为连接陆地之间的通道,一个全新的物流时代就此揭开序幕。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界之涯:从海出发探索十六世纪东西文化交流”联合荷兰国家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等多家机构的书画、瓷器、文献等文物,共同呈现十六世纪经由海上航行所展开的汇聚与交流的故事,追溯古已有之的对外交流历史。
      
       精选来自五大洲20余国的237件(套)世界航海文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世界航海五百年”特展从推进历史的科技、打造世界的贸易、充盈精神的艺术三个方面,多角度展示通过航海所连接世界的五百年航海历史。此次展览的文物中,有不少是中国的航海文物,包括郑和铜像、清朝时期从广州十三行出口到国外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各种珍贵外销品。
      
       定州市博物馆的“海丝华彩——明清花鸟纹饰外销瓷器展”和深圳博物馆的“丝路留金——亚洲文明古国冶金艺术”,则分别聚焦丝路贸易中的特定门类——外销瓷和冶金工艺品,展开专题探讨。尤其是深博的“冶金”主题涵盖各类金属器皿、造像、货币、武器、饰品,构成一个独特的角度,不仅让观众近距离观赏跨越数千年的金属制品之美,亦能进一步了解诸多亚洲文明古国的文明起源、发展和交流互鉴。
      
       (本版作者为艺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