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2-31 第27,82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读书

穿过中国百年史的铁路

《铁路与中国转型》 [德]柯丽莎 著 金毅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王振羽
      
       铁路之于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一巨大飞跃。当然,它也是工业化的产物与硕果。设若没有蒸汽机的发明,怎会催生铁路的迅猛崛起?但作为交通工具进入中国的铁路,却遭遇了非比寻常的艰难曲折。这一曲折已经被多人研究,而一位德国女学者的研究与解读,可谓别具只眼,这就是柯丽莎的《铁路与中国转型》。
      
       鸦片战争爆发,坚船利炮,轰鸣而至。各种条约,纷至沓来。如何应对西方?怎样动员人力?何以实现富国强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中法战争也好,左宗棠抬棺西征也罢,沙俄染指东北处心积虑的就是以修铁路来满足其狼子野心,更有甲午之战,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日俄战争在中国上演的荒唐离谱……凡此种种,再争论铁路建设的有无,再喋喋不休铁路修筑是否会影响祖先风水,再计较外国资本的介入会否动摇国本,就实在是太过冥顽不灵了。现实比人强,正是在这样的前后大时代背景之下,张之洞离开岭南广州,沿水路北上,经上海到达湖北武汉,南北联动,修筑芦汉铁路,这一修,真是一波三折,坎坷不断。
      
       柯丽莎在美国的一家图书馆内看到的是关于沪甬杭、南粤、津浦这三段铁路修筑运营的有关资料,她细读之后,大受启发,兴趣顿生,尔后她由此步步深入,细究此后铁路建设在中国的跌宕起伏。需要指出的是,在进入民国之前,也就是说,在1912年之前,中国的铁路建设已经披荆斩棘,有了一定基础。当然,大清垮台的导火索,也与修铁路有关。
      
       一战前夕,欧洲铁路建设突飞猛进,这是因为战争的阴云笼罩。一战之后、二战之前,中国的铁路怎样推进,这一轨道交通如何管理?民众的时间观念、出行习惯如何调整?京沪线、陇海线、京广线,纵横中国大地,有战争的纷争,有军阀的袭扰,有地方势力的较量,有铁路沿线的各种利益的纠葛,柯丽莎都注意到了,也都尽其所能,一一梳理,一一解读。柯丽莎的研究,以制度和机构切入,围绕人的能动性,以津浦铁路为主线,利用大量的原始档案,就铁路的技术、管理、市场贸易、人口迁移等,探究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及其对中国近代的深远影响。借助于铁路这一视角,柯丽莎考察百余年来中国的发展和转型,探讨铁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中国的具体国情、纷纭人事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作为科层系统和经济系统的铁路这一新生事物。
      
       柯丽莎在书中反复使用机构这一概念,她从铁路机构的组织运作出发,解读与之相关的技术、管理、市场、观念、政治、战争等问题,构建出关于中国铁路的德国人风格的综合性叙事。通过梳理,她也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断裂与延续、本土与外来、精英与民众等宏大议题展开深入而非浮泛的讨论。她谦逊地说,自己的研究不是中国近百年的铁路史,不是整体性地描述,只是在局部点面上的勾勒,她遗憾于没有涉及满铁,没有涉及更为宏观的铁路领域,就铁路在中国的艰难转型中的巨大作用,她更注意的是铁路本身的规划运营、科层管理,以及铁路内在的沟通磨合、自成一体。
      
       1949年以后的铁路建设与管理,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此书的翻译者金毅来自巴蜀,他对大西南的铁路建设因自己的出川求学而有着格外的感知。伴随着路轨的不断延伸,铁路建设与管理的更新迭代,柯丽莎探幽发微深入寻访到了当年的铁路工人、铁路的管理人员,留下口述史料,也留下特定年代的时代痕迹。柯丽莎还注意到了王晓华等人所著的《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征引文献,审慎精当。柯丽莎对徐州铁路局、郑州铁路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运作状况、政治生态也都有一定的涉猎,读来让人兴致盎然。
      
       铁路不同于水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它都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而伴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高铁时代的不速而至,说铁路又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给人类带来色彩斑斓的故事传奇,也并非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