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蕊
听说潘安湖,就想这湖不知多少好颜色。因为潘安可是千古第一的花样美男,即使那位被称作赋圣写《登徒子好色赋》的宋玉,也只能排在他后面,都说“貌若潘安,冠如宋玉”,宋玉是战国时人,要比西晋的潘安早几百年呢。潘安到底有多美貌?成语“掷果盈车”可为侧写。“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女孩子们手牵着手萦绕着他,连老妇都为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乘驾里丢,因而每次归来,总是瓜果满车。当然正史上亦有多处记载潘安之美,如《晋书·潘岳传》中说“岳,美姿仪”;潘安是文学家,《文心雕龙》中也有对他的描述,“潘岳,少有容止”。
潘安生活的时代无法留下影像,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只能自己给他画像了。而现在潘安湖就在眼前。
到达潘安湖游船码头时,初冬傍晚的阳光映耀着湖水,宽阔的湖面闪亮着金橘色,恰是摄影人喜欢的最佳光影时刻。一行人登上画舫,向湖深处慢溯。画舫过处,水鸟惊起,它们扑棱棱扇起翅膀朝着夕阳的方向飞去。落霞与孤鹜,秋水共长天,亘古之美色再现。
但徐州贾汪区的这个被命名为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地方,却不是一直这般美丽的,景区开放至今,也就十来年。在成为景区之前,此地曾是煤矿塌陷区。埋在地底的煤被不断开采挖掘,渐渐地地下空了,地面陷下去。当煤矿不再存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了工作无所依凭也纷纷迁移别处,这里成为一块弃地。想象一下残垣破壁污水横流荒草萋萋的场景,就像电影《后天》里所展现的,人类离开了,土地也就不再以人类所能理解的样子呈现。
徐州煤炭形成于六亿七千万年前。据记载,其最早开采始于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那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那年六月,黄河在曹村决口,使梁山泊泛滥,南清河水溢出故道,洪水围困徐州城,暴涨的洪水即将冲毁城墙,危困之时,苏轼身先士卒,带领守城官兵修筑长堤,头起戏马台,尾连城墙,并在城墙上搭建小茅屋住下,指挥民众守城护城,抗洪45天终保徐州未被洪水所破。而洪水过后的寒冬,短缺燃料,苏轼派人寻找石炭(煤炭),终于在距徐州35公里的白土镇发现了煤炭,他著名的《石炭》诗就是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徐州自此开启了采煤用煤的篇章。
从清朝光绪年间洋务运动初创“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总局”始,有了近现代意义的煤矿,到进入新世纪的现代矿业集团,专业开采挖掘又一百余年,徐州煤炭资源出现枯竭,再加国家去产能政策等因素,徐矿集团徐州本部相继关闭十多座矿井……现在,一部分关闭的矿井就沉睡在潘安湖底……湿地公园建起来了,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湖面浩瀚,一碧万顷,秀色似天成,花卉植物,野生动物与19座湿地岛屿共生相伴。
煤矿以后大概率将是工业遗存,见到了由废弃煤矿改建的潘安湖,不由对实际还在运营的煤矿好奇起来。那黑咕隆咚的地下煤炭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在张双楼煤矿终于有机会下矿井参观。换上煤矿工人的全套行头,穿着高帮胶鞋、戴上安全帽、矿灯,毛巾“围脖”、棉纱工作手套……像一名真正的矿工那样登上升降梯,倏忽从地面下到500米深的坑道。500米有多深?心里换算起来,金茂大厦420米,上海中心632米,那么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高度,站在地面向高处仰望,大厦高耸伟岸,而反向往地下如此深度,却不动声色,只有升降机的几声低吟,这才知道什么是“低调”。坑道长长的,有轨道和曲里拐弯的岔道,像地铁盾构隧道。隧道里有机房,地下机房由机器人值守,负责向地面的计算机“报告”。坑道墙面雪白整洁,拱形顶上灯光粲然,矿灯似乎显得多余。煤呢?答曰,今天见不到啦,如要看到采煤得再下500米,工作面在地下1000米处。“煤矿”是这样的?完全打破了一贯对煤矿的认知,以前影像里看到的那些坑道,不管是木支架、料石、铁支架、水泥或者锚杆支架,都是黑黢黢的,黑,才是煤炭的颜色。从坑道上来进入监控机房,采煤作业面的视频布满大屏幕,工作人员只须操作电脑即可。而控制室分门别类,在综合自动化智能控制平台下,有排水系统、电力系统、皮带系统、通风系统……还有许多智能控制室,涵盖机电、地质、运输、通防、选煤……采煤不见煤,现代化的煤矿令人叹为观止。
潘安湖和张双楼煤矿,都因人的治理而呈现出别样的面貌。潘安湖边的马庄村紧靠着旅游区,因地制宜,制作传统的香包。进入香包作坊,薰衣草的香味沁人心脾,极度舒适,看手艺人搓搓揉揉,飞针走线,颇觉岁月静好,不知今夕何夕,似也可以作千年的穿越。
潘安湖虽然不是潘安时代的湖,而与潘安确乎也是有关系的。据传说,那年潘安游历至山东,正巧好友石崇在徐州驻镇下邳,于是潘安由山东而往徐州访友,因而得以畅游徐州山水。他尤其喜欢铜北(现在潘安湖)一带的屯军寺和皇姑墓等名胜,遂流连而筑一草庵临屯头湖而居。居此期间,他发现村民为干旱所苦,于是他助村民打了三口水井。饮水思源,他的草庵得名“潘家庵”,屯头湖更名潘安湖,村庄名为潘安村。
现在的潘安湖传扬的是另一个与煤矿有关的美丽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