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黧眉
徐州犹如一个多棱的钻石,越接近,越发现它多角度的光泽。它有两汉文化的瑰丽遗产,有著名的战争史,有勤劳智慧的人民,有静谧优雅的云龙湖,其实,它还有埋在地下深处的宝藏。
因为参加“中国作家走进徐矿”活动,我来到徐州张双楼煤矿,到了地下五百米深处。之前我问过一个荒唐的问题:我恐高,不知道会不会“恐低”?事实上是没有的,我想这是因为毕竟人类是扎根大地的物种,越往下深入土壤,人就越踏实,越接地气。
我相信任何一个没有接触过煤矿的人,对于下井,都是好奇而兴奋的,在我有限的阅历中,煤矿工人是粗犷的,脸上黑黝黝的,双手布满老茧。很多宣传画中都是他们头戴矿工帽手拿工具在井下挖煤的经典形象,而这个形象中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他们头顶上的那盏矿灯。当自己有机会下井去体验煤矿工人的真实生活,不亚于一次奇特的旅行,更是一次迥异的生命感受,所以格外期待。
我们按照规定换上纯棉的工作服和棉马甲,我这才知道井下不能穿化纤材质的衣服,专业就是专业,不能有一点点含糊。当我们换上靴子、扎上腰带、把毛巾围在脖子上、戴上防护头盔的时候,尤其是把那盏矿灯插到头顶上的卡扣时,顿时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恍惚觉得自己是真正的矿工了,我不知道其他人也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触,至少,同行的张梅老师一定感同身受。
张梅老师从小在矿区长大,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她的理想就是当矿井里面那个发灯的人——每天早晨,她可以面对着一个个煤矿工人,把矿灯逐一发到他们手上;下班时迎在井口,从那一张张抹着煤灰的脸上寻找一双真诚的眼睛。这个故事简单纯洁,却令人动容,这不仅仅属于一个小女孩的浪漫,更有一颗善良纯粹的心对于煤矿工人的认同和热爱。
在矿区有关人员的引导下,我们依次进入下井的电梯里,仿佛从演习进入实战阶段,说说笑笑的人们突然严肃起来,大家鸦雀无声,只有随行的媒体在现场直播。所谓的电梯,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样密闭的轿厢式电梯,而是有透风间隙的铁质围栏,旁边有抓手可以扶着,但是我相信那些天天作业的矿工们是用不着这些矫情的帮手的。随着电梯徐徐下降,我的心里又升起了一股感动,给我们讲解的有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我们的煤矿工人每天到井下作业需要往返三个小时,如果在井下工作八个小时,那么每天花费的时间就是十一个小时。尽管现在矿区已经比从前有了更多的安全防护措施,但是相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矿工这个职业依然比普通人的工作多了许多辛苦和风险。
在入井口处,一排排小柜子引起我们的注意,原来那里面就是存放矿灯等装备的地方。看见旁别有一个女职工坐在那里,我们都不约而同看向了张梅老师,这位女职工所坐的位置,不就是她少女时代梦寐以求的地方吗?
在地下五百米深处,隧道一样的半圆形矿道灯火通明,有运送货物的轨道通向更深远的地方,途中不时有抽水机抽水的声音传来,在一个宽敞的地方还有一个大屏幕,上面展示着各种信息。最耀眼的是有一排排现代化仪器赫然立在中间,上面闪烁着各种数据,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千万不能触碰那些设备,正当我们疑惑谁来操作这些设备时,前面的一个机器人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是的,就是它,这个家伙在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与机器人并排而行,让我们感到时空穿越般神奇,我猛然想起有关“徐矿”的历史:一百多年前,在民族危难之际,徐矿人秉承“内堪自立、外堪应变”的信念,开启了矿业兴国的艰难征程,“徐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启蒙,是中国煤炭工业的重要源头,也是我国煤炭行业改革创新的探路先锋。在创新发展的路途中,经历过矿井关闭、矿工失岗等许多困难,但是他们的宗旨是:决不让一名职工下岗!把职工利益维护好,把企业效益实现好,把社会责任履行好;确保大局稳定,安全稳定,生产经营稳定。他们克服了一道道难关走到现在,如今在世界化科技发展的大潮中,百年“徐矿”又走在了智能化的道路上。今昔对比,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煤炭行业的沿革、发展,更看到了我们的实力与前景。
种种原因,我们没能进入地下一千米,没有看见真正的煤矿工人作业的地方,但是在大数据中心,我们在巨幅大屏幕上看到了矿区所有的角度,看到了我们想看的工作着的煤矿工人。地下矿区,远远不是停留在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落后和传统,在现代化智能化的道路上,当今我们的煤矿工人已经是完全崭新的面貌,他们是新型的煤矿工人。在出口处,我们意外地吃到了给工人们准备的蛋糕,是我们小时候吃的那种蛋糕,可以想象劳累一天的工人们吃到嘴里该多么香甜。矿区不仅有洗衣房、理发室、图书阅览室,还有一个窗口,里面是给当天过生日的职工订做的生日蛋糕。最让人感慨的是,这里专门设立了一个心理疏导室,陪同我们的女主任就是这里的心理咨询专家,她受过专业训练,针对矿工们的实际情况给许多人做过心理辅导,她说有些年轻的矿工遇到心结不能安心工作,就会主动找他们,这样的全方位关照矿工的情绪,让我们这些文化工作者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大局观和人性化的理念。
在主楼大厅,我看到了满满一面墙的照片,这些照片组成一颗大大的心的形状,上面写着一排红字:“红色之家,平安之家,殷实之家”。照片上有的一家三口,有的一家四口,甚至有三代同堂的,他们笑意盈盈,合家欢乐,让人感受到一个有爱的家庭就是一个完美的后方,就像外面楼顶上矗立的八个大字:“百年徐矿,业兴家旺”。一个大型企业,明确把“家旺”提到目标上并大张旗鼓喊出来的,称其为壮举并不为过。家庭是一个人的重要港湾,而人则是企业的主体,小家旺才能大业兴,“业兴”和“家旺”,相辅相成。
我由衷地拍下了这面照片墙,我仔细端详他们,那些照片上的人们,有点遥远的他们,我想象着他们背后的故事,那些不曾谋面的人们,他们在地下一千米深处辛勤劳动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人类的温暖,为了这世界有光,为了孩子们的好生活,他们努力工作着,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我拍下了这面墙并保留下来,是我对地下一千米深处最真诚的敬意。
在交还工作服的时候,我们都有些恋恋不舍,尤其是把矿灯摘下来递给那位女员工时,我看见身旁张梅老师的目光,当年那个梦想着进入煤矿工作、当一个“发灯的人”的那个少女,她的眼神里依然闪烁着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