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汉东
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化巨擘,也是治国安邦的贤臣,天下士人无不顶礼膜拜,千年仰视。为官之道,在于体恤民情;为政之要,在于解民之困,苏东坡真正做到了。今天,人们走进古老的彭城时,就会想起苏东坡这个宋代徐州“老市长”发现煤炭的功德,此非我杜撰,有传颂千年之《石炭歌》为证。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东坡先生的梦想,它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让人心里暖洋洋的。而走进新时代的徐矿人,正在努力将苏东坡的梦想变为现实。
翻开沉甸甸的历史,它告诉我们: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正值42岁盛年的苏轼,一心想为民造福。他由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徐州,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他率民抗洪、兴建黄楼、劝农耕桑、祈雨抗旱、开采煤炭……开展了一系列利民惠民的系统工程,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领导才能。在徐州期间,苏轼还创作了300多首诗文,为古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徐州的变化令苏轼的得意门生词人秦观羡慕不已,他曾云:“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据史书记载,苏轼上任不久,就遇上了大麻烦。七月遇上暴雨连连的天灾,河南濮阳黄河大堤决口,淹没四十五个州县;八月洪水直逼徐州城下,“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黄河的洪水高于徐州城平地一丈多,徐州危在旦夕!苏轼组织百姓奋力抗洪,水退城保,逃过一劫。第二年春,遭大旱灾;冬又遇罕见暴雪,天寒地冻,薪柴奇缺且贵,一床被子连半捆湿柴都换不到。为御严寒,百姓迎风冒雪,四处奔走,砍伐林木,致使“千里禾麻一半空”,居民炊灶取暖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具有使命感的苏轼立即组织人力,四处寻找煤炭。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079年初于徐州西南的白土镇,发现了储量可观、品质优良的煤炭。古人称煤炭为石炭,炭由木柴烧制而成,煤就是天然的黑石。老百姓闻讯后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心念百姓的苏轼万分激动,认为此乃天赐也,并乘兴写下了不朽诗篇《石炭歌》:“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发现煤炭,绵泽后世,利在千秋,苏轼此举功德无量,他的功名被历史记载,也被后人铭记。
我国煤炭开采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炭的国家之一,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煤已成为一种重要产品,被称为石涅或涅石;魏晋时期则称作石墨。到了唐宋时期,始称煤为石炭;明朝始称煤炭。苏轼《石炭·并引》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咏煤炭的诗,也是最早记载彭城采煤历史的文献。诗前有一小引:“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白土镇也成为了徐州最早发现和开采煤炭的地点,徐州亦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今日徐州煤矿名扬海内外,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徐州的优质煤炭资源。如果究其源头,我们今天的发展,还是建立在苏轼奠定的基础上的呢!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徐州位于“齐鲁间”,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与苏轼在诗中描写的情景完全吻合,“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南山栗林渐可息”等诗句,都说明了由于对林木长期过量砍伐,北方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我年轻时曾读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写到当时齐鲁大地芳草遍地,盛产麻布等。西汉以降,人口聚增,战事频繁,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民生凋敝。
苏轼在《石炭歌》诗篇中,写到了白土镇地区开采利用煤炭的时间及地点。白土镇,即为后来著名的白土寨煤矿。明朝《寰宇通志》载:“石炭,白土镇出,宋苏轼为守,日取以铁作兵,犀利胜常。”徐州的煤炭质量上乘,适宜冶铁。相对于木炭来说,木炭灰粉含量高、气孔度很小、含硫磷等有害杂质多,不是最理想的冶炼燃料。煤炭如苏轼诗所言:“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煤炭扔进泥里还烧得愈旺,好似黄玉闪耀熔金流光。煤炭对宋朝国防军备的影响巨大,“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能锻铁,可铸刀。当时北宋与辽、金、西夏对峙,保家卫国,使命重大,故兵器需求较大。伟大的文臣苏轼,时刻将国计民生放在心上,这是多么可贵的家国情怀。
追随当年苏轼的脚印,我们在古城徐州参观考察。仰望蓝天白云,俯视湖面碧波,如今的徐州,已经发展成为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城市。徐矿不仅提供徐州市民用电,还将动力源源不断地输入国家电网,输送到全国各地。那些现代化的煤矿,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视野和认知。在华美热电公司,我们看到的是现代化的厂房和遍地的绿树鲜花,根本无法与我们原本想象中的粉尘飞扬场面挂起钩来。我挑剔地走到树边,想仔细看看叶子上是否有粉尘,结果让我吃惊,没有!这真是人世间的奇迹!除了采煤发电外,公司还大量使用光伏新能源发电,一排排太阳电池板错落有致地放置在草坪的空地间,连景观桥上也贴上了太阳能电池板,这样,夜间照明基本无需其他设备了。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赏赐,这一光伏新能源成果已远销海内外,服务社会,造福民众。我想如果苏老夫子见此情景,一定会情不自禁地书写新的华章吧。
让人难忘的是,我们还有幸到张双楼煤矿下井参观。随着轰隆隆的电梯声,我们抵达了500米深的矿井,平生第一回钻进地球的肚囊里,自然新奇不已。眼前所见,感觉好像在上海的地铁里。采矿已完全机械化了,所以无法直接进入采矿地,就在视频上看到挖掘机在运转。当职工回到地面时,每人都可领到鸡蛋、蛋糕等食物,煤矿的福利待遇是一流的。张双楼煤矿党委书记张建华对我们说,要善待自己的职工,煤矿就是他们的家。企业的发展,是让职工的日子过得更好!
让职工的日子过得更好!正是当年苏东坡的愿望。想当年,苏轼离任那天,彭城父老,齐聚州衙,空巷相送,洗盏呈酒,依依惜别。苏东坡挥笔写下的《石炭歌》,也成为传世之作。心中装着百姓,百姓才会拥戴。8年前,我应邀为东坡赤壁题碑,在碑记中我写道:“在朝廷为民众争利,处江湖替社稷分忧,乃士大夫表率也。”苏东坡以民为本、视民如子,他追求的梦想,成为徐矿人奋斗的动力!聪明勤劳的徐矿人如能将苏轼的《石炭歌》勒石刻碑,金石永年,意义当非凡。让历史告诉未来,让世代铭记苏东坡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