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宗爱东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中,中华文明建立起坚实牢固的文化主体性。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创造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华文明注入魂与根,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灵魂就是要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明主体性。新时代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追本溯源、承续精髓,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塑造文化认同的过程中筑牢情感基础、明确价值导向、深化内涵追求,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润心。
筑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悠久历史中创造的,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精神气质、思想文脉价值观念、情感意志,是一种内敛与开放兼具、渗透与包容并存的文化,既具有既成性又具有生成性,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也构成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认同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国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情感共识,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丰富思想,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深厚的价值观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感染力与强大凝聚力,决定了它能够成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股隐性的、稳定的、持久的力量,进而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自然也成为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精神文化教育。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以文化人规律,改变传统说教式育人模式,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前提下,采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通过育人环境的信息传递,润物无声,使置身其中的个体不仅能够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知识水平,还能够自觉接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通过文化认同的塑造产生情感共鸣,坚定理想信念。
明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国家需要价值引领,社会需要文化浸润,人民需要精神滋养。文化认同是个体基于自身价值取向而选择特定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心理活动。只有实现了价值认同,才算真正塑造了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的有效实现路径是价值观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视,明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体现着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蕴含着鼓舞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系,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拓展价值观的文化认同空间,以构建个人和社会的共同价值认同。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系统的文化涵化和实践养成,使学生充分在学习中感知、在实践中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以制、强化以基,以恰当的方式提升文化认同的实际效果,进而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
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追求
文化认同的塑造是传承并阐释传统,同时赋予传统以新内涵的实践过程。文化认同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构成各个国家、民族自我价值实现和身份认同的根基,为个体或群体提供了文化归属与心理支撑,回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根本问题,因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化认同主要表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时代新内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要在于引导学生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新人。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深层文化活动。“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教育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属性,是一种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为重点的对象化、实践化的文化活动。文化认同的塑造也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过程,这也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认同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育人氛围,彰显文化认同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引导力,需要实现课堂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推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必须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将文化认同融入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性课程之中,并构建系统化、主题化和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文化传承与时代进步从来都是同频共振,文化认同与时代精神相得益彰。只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形成学校思想政治育人合力,才能有效增强文化认同动力,激发学生全面发展潜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