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材料史》蒋玄怡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张生
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的绘画可以与希腊的雕塑和德国的音乐相媲美,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文化的三大事件之一。而对于我们来说,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绘画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多年来人们对于中国绘画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其美学的特点与技法等方面的研究,如宗白华就是对其空间和意境等进行研究,但对其“材料”的研究,如笔墨的制作、纸张的加工、颜料的使用等却付之阙如,但这也是中国绘画得以存在的基础,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绘画的特点及美学风格,所以对于书画的材料的研究,对理解中国绘画的历史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蒋玄佁先生(1903-1977)《中国绘画材料史》就是一部研究绘画材料的开创性的著作。蒋先生1927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油画、雕塑,与李可染等是同学。1930年考取公费留学在东京大学学习雕塑,50年代以后就到同济建筑系任教师,直至退休。他对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考古领域,对陶瓷、漆器、玻璃、铜镜等艺术多有探讨,所著《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影响巨大,书中曾第一次将木俑、漆器、绢画等印出,因此徐悲鸿夸赞言:“中国古代美术史可由此重写。”同时,因为他自己就是画家,对中西艺术有深入的了解,这让他在思考中国艺术及其材料问题时,别具只眼。
这其中,蒋先生对宣纸的鼻祖即著名的“澄心堂”纸的考证尤其引人入胜。该纸素为历代书画家推崇,是南唐时期用于书画的专用纸,曾有“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之誉,但其到底何时创制、原料为何却众说纷纭。他经过钩沉史料,指出“澄心堂”纸并非始于雅爱文艺的南唐后主李煜时期(962年),而是早在其祖父南唐先主李昪时期(942年)前就已经开始制作,澄心堂也是他所建造的闲居之所,澄心堂纸也由此成为皇家用纸的代称,也因此,后人更是珍若拱璧。他还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爬梳,提出书画用纸和宗教用纸的区别,认为前者为白色麻纸,后者为黄色麻纸。以此为基础,他又进一步把作为材料的纸的质地对书画的美学风格的影响联系了起来,因为宣纸多为楮树的树皮制作,而北方的楮树较少,质地也没南方的柔软,还以麻皮等混入制作,加上方法也不精当,所以纸张比较粗厚,但是也因此“遂成六朝北碑之雄健作风”。南方则因为纸张制作精良、光滑,所以也形成了优美的风格,这也是南北朝时期“北碑南贴”不同美学风格的成因的一个别出心裁的解释。此外,他还据此解释了画幅的式样与材料的关系,如《女史箴图》等卷式绘画就与其材料为狭长的缣素有关。唐以后随着造纸术的发展,纸的面幅变大,画幅也才发生了改变,这些分析也都让人叹服。
而蒋玄佁之所以有这些独到的发现,与其对待学术的态度密不可分。他认为“依附于人,必无成就”,因此他坚持自己的思想的独立性,做人、作画与研究都力主依靠自己的思考,不轻信已有的旧说,努力说出自己的看法。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有勇气翻掉这个巨大的历史车轮。如有可能,我要注释这些历史,使历史有一些些新的生命”。而仅从他对中国书画材料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他做到了这一点。也正因此,尽管他也历经了时代的风浪侵蚀,但却依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