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2-06 第27,80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专题

上海戏剧学院发布“三大体系”建设成果

一所艺术院校的学术追求

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
       王筱丽
      
       回望上海戏剧学院作为专业艺术院校78年的光辉校史,对于学术的追求从未在流经的岁月里停歇过脚步。1956年,“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而在更名的前一年,上戏制定颁布了建校以来的第一份科研规划:“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是在与文化艺术实践及教学工作密切结合的原则下,研究和解决我国戏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整理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戏剧艺术和各种文化艺术的历史遗产。”今天看来,当时对科学研究与教学、创作关系的阐发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上海戏剧学院素有“艺术家的摇篮”之称,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文艺人才,在舞台、电影电视、重大活动、新媒体作品的台前幕后经常可以看到上戏人的身影,可谓星光熠熠、人才辈出。上戏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阵地,新时代以来陆续推出了像《国家的孩子》《大明四臣相》《万物生》《军歌》《路遥的世界》《前哨》《董其昌》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文艺作品,在上海乃至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
      
       上戏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秉承“至善至美”的校训精神,始终不忘“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涌现出一大批在中国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名家名作。而在“艺术家的摇篮”盛名的背后,是上戏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铸就的稳固基石,不断贡献上戏智慧,助力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
      
       不断前进着的学科建设
      
       1984年,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率先在国内发起了戏剧观大讨论。同年,学术专著《中国戏剧学史稿》和《西方演剧史》荣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07年,学院再次获得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专著《舞台灯光》荣获艺术学一等奖。也是在这一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戏剧戏曲学”成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开启了上戏学科建设的新篇章。
      
       这些沉甸甸的学术成果,主要生长在“戏剧戏曲学”这棵茁壮的大树上。今天,“戏剧戏曲学”发展成“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该学科依然是上戏的核心重点学科,两次学科评估成绩都在全国专业艺术院校中名列前茅,科研成果在其中起到了突出作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海戏剧学院在构建完善艺术学“三大体系”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并践行“5·17”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的三大要求:一是学术研究要充分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上戏人一直以研究中国戏曲为己任,这既是专业艺术院校的学术特点,也是上戏这所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特长,围绕这一研究领域,先后培育出5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其中《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实现了上海地方高校在艺术学重大项目方面零的突破;二是学术研究要充分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针对原创性,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戏剧学学科建设研究》《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研究》《中国话剧接受史》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创建中国编剧学,从戏剧创作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历史经验的总结,并提出更科学、更实用的相关理论;三是学术研究要充分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重大项目《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是国内学术界首次以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为课题进行的研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电影表演史的研究等级。
      
       亮眼成绩单源于厚重学术底色
      
       上海戏剧学院始终自觉推进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学校创建早期,已形成中国特色戏剧理论和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探索的两个鲜亮底色:上世纪80年代,上戏是“戏剧观大讨论”的主阵地,引发了现象级的文化事件;新时代以来,上戏人奋楫争先,在学术原创、学科建设和话语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分享了一张成绩单:软科中国最好大学专业排名中,上戏取得7个A+、4个A,上海高校共有58个本科专业排名全国第一,上戏在其中占据4席;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奖中,市属高校共获奖16项,上戏占得2席;戏文系教授陆军领衔的中国编剧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戏作为亚太戏剧院校联盟主席单位,校长黄昌勇担任新一届联盟主席;前不久发布的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戏一举斩获10项大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践行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的进程中,上戏奋力打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艺术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基地,努力在贯彻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中彰显上戏担当、展现上戏作为。“我们立足中国,《中国戏剧学史稿》首次提出‘戏剧学’概念,书写‘中国自己的戏剧学著作’;我们借鉴国外,《当代欧美戏剧研究》探究通过文明互鉴发展中国民族戏剧、健全中国现代戏剧学科;我们挖掘历史,《中国戏曲班社通史》构建以戏班演剧为核心的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方法;我们把握当代,《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致力于解答中华戏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我们关怀人类,上戏作为国际剧协和亚太戏剧院校联盟的共同入驻单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努力打造文化共同体。”谢巍表示。
      
       上戏与上海紧密相连
      
       上海戏剧学院成立的78年间,由最初72人的招生规模,发展到今天在校本科、硕博士研究生超3300人的办学规模,学科从1945年的三个系科(话剧科、电影科和乐科)发展到今天包含戏剧、戏曲、电影、舞蹈四大艺术种类,拥有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本科专业的综合性艺术高等院校。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水准的戏剧人才,推进了中国戏剧事业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了中国戏剧与世界各国戏剧艺术的交流和传播。
      
       列数这些辉煌成就的同时,毫无疑问会让人联想到上戏在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发展道路,有哪些因素值得特别关注呢?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认为,上戏与上海的关系最为密切。不仅上海戏剧学院坐落在上海,更重要的是城市赋予上戏以机遇和各种平台;上戏借助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赋予戏剧以现代品格,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戏剧教育之路。
      
       因此,“为上海发展做贡献”是上戏当仁不让的使命,首要便是宣传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新时代以来,通过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和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海派文化再次焕发了崭新活力。
      
       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军教授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编剧学”概念,以中国编剧学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在此基础上创立“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立足上海,辐射全国。上戏编剧学团队自2011年组织创作“上海高校系列大师剧”,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福海所著的《海派京剧简史》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同时,国家级项目《上海话剧史料集成研究(1842—1949)》《上海近现代剧场研究(1843—1999)》、省部级项目《近现代上海报刊散曲整理与研究》《上海木偶戏研究》《上海剧艺社演出史研究(1938—1948)》等多个科研项目,都承担起了传承海派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戏剧学院于2011年成立了全球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以城市大数据(数据库)为基础,以上海城市文化发展为立足点,分析上海和中国主要城市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应对策略,追踪和对标世界城市文化最新动态,进行城市文化数据指标的设计和数据库的建设。
      
       为服务上海全球影视创制中心,上戏将以电影学院为主体,重点聚焦于打造上海电影学派,通过在国际化转型过程中与世界电影学术研究的接轨,构建与影视产业链匹配并具有引领性的学科专业集群。
      
       为国家培根铸魂育新人
      
       上海戏剧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教育教学,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戏聚焦于提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特别是文化思想研究,夯实理论根基,加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和创新,探索“戏剧背后的思政密码”,不断为国家培根铸魂育新人。2007年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理论与实践”落户上戏,课题组全体成员在结合前期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并认真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成果,于2008年编写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程》,该教材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由艺术院校编写的、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教材。现该教材已经被多家艺术院校用作教材或教辅参考书籍。
      
       2003年,上戏启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进课堂”的工作,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学内容,这项重要举措使得学院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的艺术院校。
      
       在产教融合方面,上戏的一些优势学科,始终在业界占据重要地位,培养了各类高品质艺术人才,2023年杭州亚运会及亚残运会开闭幕式、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均有上戏人的身影,舞美系校友和师生被媒体誉为“上戏舞美军团”,他们以精彩美妙的视觉语言讲述了中国故事、上海精彩。
      
       为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重大项目《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团队致力于梳理、调整和改善人才培养的模式问题,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招生规模、课程设计、师资配置、授课方式、实习手段等展开研究,确保青少年能有更好学习艺术的环境,中国艺术人才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艺术教育研究团队依托上海市综合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自2014年以来,该团队已编写了上海市高中艺术教材9本,并将连续对上海中小学的艺术教师队伍进行培训。
      
       在今年4月由文旅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文旅局主办,上海戏剧学院承办的“新时代中国艺术学发展研讨会”会上,谢巍代表学校发出《关于加快建设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倡议书》。作为具有悠久浓厚学术传统的国内艺术院校排头兵,上海戏剧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踔厉奋发展宏图,笃行不怠启新程。上戏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参与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构;坚持在全局性中践行学科体系,在自主理论体系观念中谋划学术体系,在继承性、民族性和文化自信中建构话语体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戏剧学院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也呼之欲出:一是聚焦五大学科方向,把打造学科集群作为重中之重。依据“中国话语,科艺融合,国际影响,首创首发”的学科建设十六字方针,立足新文科建设背景,服务国家和上海的文化发展战略;二是围绕学术平台建设,把科研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三是推进青年人才成长,把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作为重大使命;四是持续完善制度建设,把制度改革作为激活科研活力的重要抓手。
      
       链接
      
       2012年以来学术大事记
      
       ◆2012年,《上海市民2010年世博会意识调查》获第八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三等奖。《上海滑稽史》获第十一届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中国伶人家族文化研究》获第七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16年,国家级重大项目《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立项。
      
       ◆2017年,国家级重大项目《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立项。
      
       ◆2018年,国家级重大项目《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黑龙江卷)》《中国话剧接受史》立项。
      
       同年,《中国城市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社优秀成果奖(2016-2017)学科学术奖一等奖(论文类)。《民国时期上海舞台研究》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社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奖二等奖(著作类)。《<《雷雨》人物谈>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独创”为标尺重读现当代戏剧文学——兼论话剧与戏曲的文学史地位》《朱紫之辨:传钱选<蹴鞠图>的政治隐喻和图式旨趣》《近三十年昆剧创作的观念与形态》分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社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奖二等奖(论文类)。
      
       ◆2019年,国家级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研究》《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特色戏剧学学科建设研究》立项。
      
       ◆2020年,《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79-2015)》《大雅可鬻:民国前期书画市场研究(1912-1937)》分获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著作类一等奖和三等奖。
      
       ◆2021年,国家级重大项目《中国戏曲班社通史》《中国戏曲服饰研究》立项。
      
       ◆2022年,国家级重大项目《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研究》立项。《艺术正义的类型与亚类型》《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电影表演学派渐行渐远》分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社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支运波获得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奖。
      
       ◆2023年,支运波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社优秀成果奖学术新锐奖。《海派京剧简史》《与其跟风“剧场”,不如坚守“戏剧”——再议postdramatictheater的中文译名》《传统与现代:张大千绘画观的嬗变》分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社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上海都市与文明戏的变迁》《中国古代首饰史》分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社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田汉与北京人艺的互动关系》《唯物史观与“十七年”时期戏曲史书写》《从文学到电影:关于改编观念、理论、模式及方法等的思考》《唐纳及其左翼电影文论探析》分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社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