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2-01 第27,79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9版:国际

“一生中一半时间在为美中关系工作”

基辛格访华百余次,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

10月24日,基辛格(中)出席在纽约举行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张松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在其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作为世界著名战略家,基辛格的去世引发全球关注。他一生访华超过百次,见证中美关系五十年风雨历程,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
      
       逃过纳粹迫害,现实主义外交风格逐渐形成
      
       记者曾在多个场合倾听基辛格博士有关国际关系的演讲和发言,印象最深的是其难懂的德式英语,这与基辛格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直到1938年才随家人逃避纳粹迫害搬迁到美国纽约,1943年6月,基辛格正式入籍美国。由于年少时家境不好,基辛格每天花很长时间在工厂打工,因此并未很早融入当地社区,导致其英语德国口音浓重。二战中,基辛格有多达十多位犹太裔家人遭到纳粹屠杀,也正因如此,基辛格逐渐树立其现实主义外交风格,并在以后数十年内影响着美国对外政策。
      
       1943年,当时在纽约市立学院读书的青年基辛格应召入伍,被派往欧洲战场。二战结束后,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就读,毕业后,基辛格留校执教。1968年,基辛格担任共和党总统提名人理查德·尼克松的外事顾问,并在尼克松当选后成为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以此进入全球外交事务的中心地带。
      
       秘密“破冰之旅”促成尼克松访华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美国,正深陷战后空前的外交困境之中。基辛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尼克松的信任和重用,在长达8年时间内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或国务卿,其中1973年至1975年间更同时兼任两项职务,这在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1971年7月,基辛格展开了其外交生涯最重要的一次访问。白宫当时宣布,基辛格分别前往越南、泰国、印度和巴基斯坦访问。7月8日,基辛格抵达巴基斯坦,8日晚,基辛格在晚宴之后声称肚子不舒服,并由巴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其需要前往总统别墅休养。其实,基辛格已秘密搭乘飞机于9日抵达北京南苑机场。接下来的两天内,他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会谈中,基辛格承诺美国将逐步减少驻台军事力量;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将在联合国大会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席位;保证通过谈判解决越南战争。随后,双方发表了会谈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于1972年5月之前访问中国。
      
       基辛格的这次“破冰之旅”被尼克松总统起名为“波罗行动”,美国认为此行的难度和神秘程度可以与700年前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相比。最终,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中美于1979年建交。基辛格后来表示,他一生中前后访华超过100次,“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
      
       数十年为华盛顿献策,成为跨越两党的外交泰斗
      
       结束越战是基辛格任内的又一成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美国派兵进入越南,漫长而艰苦的战争引发了美国国内愈演愈烈的反战浪潮。1969年1月,以反战主张上台的尼克松在就职典礼上誓言结束越战,实现和平。
      
       1973年1月,参加巴黎会议的美越等四方签署“巴黎和平协议”,此后美军全部撤出越南。基辛格这一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5年4月末,美国撤走在越南的最后一批非战争人员,其狼狈场面令当时很多美国人痛心。许多人也因此批评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令美国蒙羞”。但在他看来,离开越南是美国唯一正确的选择,美国的战略利益也不必与越南的命运挂钩。
      
       在1976年的美国大选中,民主党人卡特当选总统,基辛格随后离开美国政府。此后数十年,基辛格作为跨越两党的美国外交政策泰斗,继续为华盛顿提供政策建议,其有关国际关系的论著则成为许多政治家和国际关系专家的枕边书。2016年大选中获胜的特朗普视华盛顿建制派为洪水猛兽,却在上任前后数次征询基辛格在处理中国问题上的建议。现任美国总统拜登曾多年担任国会议员,外交经验丰富,他曾自豪地表示,其外交政策经历“堪比基辛格”。
      
       在大学毕业论文中,基辛格写下了“生为亡之始”的句子,也许这是基辛格悲观现实主义理念的源头。
      
       俄乌冲突爆发后,基辛格警告,西方与俄罗斯的关系因冲突进一步疏远,可能对欧洲稳定产生可怕的长期后果。这一论点遭到美国政界批评。但在基辛格去世的今天,俄乌冲突离结束仍遥遥无期,美西方离“解放乌克兰”的目标越来越远,不知道华盛顿是否会有一天重新回到基辛格的务实建议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