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在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图为演出照。(演出方供图)
■本报记者 王筱丽
“之前给父母买的票,这一次自己来感受。”平时在外地工作的90后王先生下午刚回上海,晚上就来到兰心大戏院看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说上海话的演出不多,又是我从小看到大的演员,作为上海人一定要支持。”
刚过去的两晚,由知名笑星毛猛达和沈荣海领衔的《石库门的笑声》在兰心大戏院座无虚席。在距离首演过去五年,场次近150场后,这台上海传统曲艺作品的热度不减反增。不少人在看完演出后发出“且看且珍惜”的感慨,表示期待看到更多这样具有鲜明上海本地特色的演出。
“独脚戏有过热闹、也有过寂寞。”站在舞台上40多年,毛猛达坚信独脚戏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仍有一席之地,“只要秉持着与时俱进的创作思路,观众自然会拥抱这份快乐。”
独脚戏里有上海的幽默
“燕子姐姐”陈燕华昨天以嘉宾的身份来到演出现场,这是她的“二刷”,此前她就曾和朋友组团来看戏,“独脚戏里有上海人骨子里的幽默,有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底蕴。”
“演艺大世界,沪语独脚戏不能缺少。”在前晚的演出中,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也在中场环节惊喜亮相。“两位演员说的段子,就好像是把我的童年搬到了台上。”他对记者表示,石库门里共用厨房等生活化的内容让他感同身受。“尽管那时候住宿条件很窘迫,像我们这样一家人挤在十几平方米小房间的家庭有很多,大家共用灶披间当然会有矛盾,但真的碰到事情会互相帮忙。”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还是王佳俊第一次在现场欣赏独脚戏,他被密集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笑声感染着。“两个多小时的独脚戏连贯性很强,从以前的故事说到最新的新闻,毛猛达、沈荣海两位老师道出的上海变迁是许多人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的真实永远是最动人的。”
独脚戏的舞台极其简洁,演员是无可争议的核心。“独脚戏的形式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考验演员的整体素质。”毛猛达说,“独脚戏大多两人搭档,有时甚至是单口,演员们之间难以互相借力,因此说、学、做、唱的功底在台上一览无余。”独脚戏兴起于1920年前后,“滑稽三大家”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博采众长,吸收多种艺术形式,推动独脚戏成为独立的曲种。在滑稽泰斗姚慕双和周柏春时期,独脚戏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诞生了如《学英语》《宁波音乐家》《新老法结婚》等名段。
言之有物,才能留住观众
“从前辈的创作中就可以看到,独脚戏一定是紧紧跟随潮流的,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毛猛达表示。《石库门的笑声》诞生之初,主创就定下了作品的主题,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巨变,聚焦上海人的衣食住行。
内容的推陈出新维持着《石库门的笑声》的热度,相较首演版本,如今70%的内容都是新的。有时在演出前一晚,毛猛达和沈荣海还会为第二天的内容商量到深夜,“生活是表演的灵感富矿,演员要无时无刻吸收新鲜事物,从中提取适合在舞台上演绎的内容,创作始终在路上。”不走套路、不炒冷饭,随着时间推移,《石库门的笑声》的观众年龄分布越来越宽,从最初前来怀旧的50、60后,到如今80、90后甚至00后也走进剧场。
同为语言类演出,近年来脱口秀乃至沪语脱口秀在年轻观众间人气极高。毛猛达不回避这样的直接竞争,也不回避独脚戏的现状。“脱口秀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演员说的是观众的日常,讲的是观众的心情。”在他看来,独脚戏的创作观念和表演手法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贯口、模仿、演唱等技巧非常重要,但这些应当用来辅助剧本,演员在台上不是为了炫技。言之有物,独脚戏这门海派艺术才能留住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