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丽
独脚戏,对于上海年轻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说熟悉,从前长辈或多或少会在电台、电视里听上或看上几段;通过荧屏里的海派情景剧,毛猛达、沈荣海等笑星的名字和形象也称得上是“童年回忆”。说陌生,独脚戏的演出在上海这个戏剧大码头并不起眼,连“哪里能看到独脚戏”都一度成了问题。
昨晚《石库门的笑声》在兰心大戏院的热闹场面,不输时下流行的音乐剧、话剧。托女儿买票的老夫妻、普通话上海话掺杂着交流的情侣,还有专门来看“阿德哥”的小伙子……他们和台上的演员共同构成了这处“含沪量”超高的场域,在段子里、贯口中、互动间,观众看的不仅仅是表演,更像是一场海派文化的集体体验,不同代际的人们一起重温旧日的里弄时光,用精辟的沪语表达和幽默的角度解读时下热点。
本地话是联结一个地方人群之间特有的符号,而以此为主体语言演出的地方曲艺往往也是最有乡土情结的文化纽带。我们期待独脚戏场内场外的热闹,停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因为共享同一份回忆和情愫,我们对这座城市会有更多的归属感。当这些心领神会的笑声一次次响起,何尝不是文脉传承的一次次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