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1-19 第27,78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文汇理论/智库

让工业遗产的沃土盛开产业创新的花朵

图:视觉中国
       ■曹祎遐 杨安妮
      
       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突破性、创新性发展,需切实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深入挖掘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资源与空间布局深度融合;虚实联动叠加互动感,实现高质量供给,充分释放流量裂变效应;集政府、社会、各行业机构等多元化主体的通力配合与支持,打响城市的工业遗产旅游品牌,实现需求端与供给端的统一。
      
       日前举行的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做足保护传承的功夫。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工业遗迹的保护利用,更好维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工业遗产是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拥有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水厂、船厂等组成的重要生产岸线。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工业遗产,着力打造工业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上海样本,需要避免低层次开发误区,诸如将工业遗产利用定义为纯粹的空间改造,缺乏对内在历史故事和精神文化的挖掘;缺乏区域上的联动互通,使一个个工业遗产孤立地存在;过于重视空间打造的物质层面,忽视其公共性与可共享潜力。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突破性、创新性发展,需切实从以下三方面着力,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先引进来,助推价值的创新阐释;再走出去,实现价值高效传递。
      
       深挖文化内核创新价值传递
      
       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资源与空间布局深度融合。上海工业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843年开埠时期,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萌芽、崛起、发展和辉煌。在近代工业发展进程中,上海是外商在华投资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其工业类型几乎囊括全国工业的所有种类,积累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其中不乏享誉全国的上海制造、上海品牌,如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永久牌”自行车和由民族资本家创立的“蝴蝶牌”缝纫机等。这些工业遗产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精神,承载着上海独特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深入探索和挖掘这些工业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改造中将其与物质空间紧密融合,生动呈现,不仅是对其生命力的赓续,也能真正触及参观者的内心。如日本池田的方便面博物馆,它通过模型、展板、实物等展示了日本知名方便面品牌日清从创始至今这40年来的各款方便面产品,但并非仅止于此,它还重现了方便面发明者当年开启方便面历史的木屋,将这种创新精神与品牌经营背后的企业家精神具象化地呈现在参观者面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精神共鸣。
      
       注重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工业文明的动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文化产品供给日趋多样化,传统的、静态的展陈方式已无法满足大众需求。工业遗产进展窗,虽然让工业遗产“活”了下来,但无法使它“火”起来,无法实现可持续的传承。因此,改造、建设团队要紧跟时代步伐,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及技术手段,对工业遗产的内涵加以重新解读,实现价值的有效传递。英国在将工业遗址变为世界文化遗产方面是一个成功的先行者,施洛普郡的铁桥峡谷博物馆群是其中典范,为我们提供可借鉴、学习的经验。位于英国施洛普郡的铁桥峡谷有着10座主题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露天博物馆布里茨山维多利亚镇,通过由专业人员来扮演当时的裁缝师、面包师、铁匠等,向游客展示传统手艺,以此种生动的方式将其工业流程活化。
      
       以底层逻辑为链条整合活化城市工业遗产,联合释放更大生命力。“城市漫步”的走红便是一个市场信号。“城市漫步”最初是欧洲工业考古学家调查城市工业遗产的一种考察方式,如今其主体由考古学家转换为大众,体现出居民对重读所在城市的期待,彰显人民群众的需求所在。市场需求的导向性要求我们基于底层逻辑,如历史时期、地理联系或产业门类等,重新梳理城市的工业遗产资源,构建“连点成面、串珠成链”的开发格局。基于此,各地区在工业遗产申报工作中,也应尽可能地选择“打包”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更为完整地讲述城市产业发展的独特故事,也是对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提前布局与整体规划,避免相互之间展开同质化竞争。
      
       打造线上平台实现虚实联动
      
       随着文化旅游消费者日渐年轻化,注重品质消费的青年群体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文旅消费群体阈值的不断提高。工业遗产旅游要通过互联网和VR、AR等新兴技术摆脱以往传统的运营模式,充分释放数字技术的动能,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满足多维度的需求,提高消费群体的消费意愿。
      
       虚实联动叠加互动感,实现高质量供给,充分释放流量裂变效应。在信息时代,社交网络中的用户通过向更多用户分享和传播信息,形成指数型增长的裂变效应。各个平台都带有规模巨大的流量池,通过大数据的精准推荐,在纵向细分、精准推送内容的同时,也能达到前所未有的传播广度,但这种自发的信息传递需要有高品质和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支撑。因此,在内容运营上,借鉴数字文旅商的做法,借助VR等技术,将游客带入虚拟的工业遗产场景中,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工业繁盛时期的环境,甚至参与其中某一环节,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为游客留下深刻的记忆点。如卢森堡贝尔瓦尔“时空之旅”项目,借助游戏引擎和VR眼镜等,带着坐在车里的游客经历百年钢铁厂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变迁,还有身着历史服饰的虚拟导游以生动共情的方式讲述工业生产、环境污染、移民和纳粹压迫的历史。
      
       优化线上平台与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个性化互动。线上平台的搭建可为工业遗产旅游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与服务,如虚拟参观、在线预订、路线选择等,供给商也能在人流控制上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分流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将工业遗产的导览信息以虚拟形式呈现,通过在工业遗产景点周围设置AR导览标志,游客可根据需要获取景点的动态介绍,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增强旅程的获得感。如汉堡仓库城露天博物馆的“通往未来之门”项目,游客借助移动设备理解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观看用数字艺术重现的汉堡海运物流演变的历史进程,将虚拟对象与现实景观深度融合,实现虚实共生。
      
       融合多元主体构建创新系统
      
       流量爆炸的时代为打响工业遗产旅游IP提供良好契机,但实现流量的日渐平稳并非一日之功,需有持续的创新,充分激发现代化的创新能力与企业家精神,来承接住源源不断的流量。同时,也要集政府、社会、各行业机构等多元化主体的通力配合与支持,打响城市的工业遗产旅游品牌,实现需求端与供给端的统一。
      
       构建事业性与产业性有机结合的运营体系,形成事业带动产业,产业反哺事业的良性循环。工业遗产的保护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而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与开发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基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起步阶段,生产要素匮乏的情况,提高城市市民的意识,形成市民共建共享模式尤为重要。具体地,对小而零散的工业遗产赋予公共属性,激发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源的自发性,打造工业文化艺术的公共空间。借此发挥引流作用,以事业性提升工业遗产旅游的知名度,为产业发展奠定消费者基础。坐落在黄浦江边的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就是一个将工业厂房改造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典型案例,成为上海充满活力的艺术文化地标之一。作为一家非盈利的多功能艺术中心,它通过当代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等,对黄浦江沿线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溢出效应。
      
       推动参与主体多元化和资金结构立体化,为市场注入全方面、可持续的活力。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事业性,但基于其周期较长、耗资巨大的特点,若全然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开发项目的推进将难以具有持续性。吸引更有弹性、更多元的社会资本的加入,如国企、民间资本等,不仅能减轻政府巨大的财政压力,也能盘活社会资本,增强社会资本的活力与动能。政府进行初期投入,社会资本承接后续开发的资金结构立体化模式将为顺利推进工业遗产开发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各方经验皆不足,单一的组织体系难以支撑整个项目的运营。因此,在政府主导统筹的基础上,需要聚合多元的合作者。基于工作实际,结合日本、欧洲的经验,或可成立非盈利行业协会负责主导推进,同时吸纳当地居民参与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市民意识。如法国狂人国主题公园的表演项目与日常运营皆有当地居民的参与,其项目的营建也主要由非盈利组织主导执行。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