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宛艺
今天,徐汇区凌云街道今年加装的第100台电梯交付。
凌云街道,典型的居住型社区。房屋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多层建筑为主,5至7层且没有电梯住宅楼共有2282个单元,涉及约8万居民,其中不少是老年人。
凌云街道首台老房加梯前后花了3年,于2019年“问世”。“老人不想挪窝,想在最熟悉的地方过熟悉的日子。加梯,成了提升生活品质的直接方式。”
加梯至第5个年头,凌云街道没出现“乏力”,仍在不断提速,前不久创下80天完成100台加梯签约的纪录,速度位列全市前列。也常有居民不断询问:我们这个“硬件限制”有办法突破吗?一再提速的背后,依仗的是在实践中愈加完善的创新机制——成立由街道城建中心和街道自治办双牵头的加梯办公室,并逐步积累和形成党建赋能、组团调研、压实责任、批量冲刺、典型引路、多措帮扶、居民自治、党员带头、一线指导、合力解难、整体评审、强化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凌云加梯十二法”。管理办为管线移位,把水电煤单位跑成娘家;城管指导如何在围墙外搭脚手架……各方劲往一处使,让加梯各项环节少走弯路。
“加梯后的100件事,都与我有关”
“这几年居民们眼见为实,加梯心态有了明显变化。”第100台交付电梯所在的闵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蔡静感叹:“加梯更易,也更难了。”
加梯全面推进的2021年,没有先例可循,“吃螃蟹”的尝鲜者居多,“居民不想装更多是心态上的观望迟疑,如何去理解接受这一新生事物。”
如今直面的是更多客观的难:加一部梯,楼幢前要挤掉4个停车位,去哪儿挖潜?年轻居民尚在还房贷,如何一下子拿出这笔钱?还有更多后续的运维问题,能不能实实在在管起来?
这需要街道和居委会对症下药,拿出实际举措,譬如为停车位调整动线、调整绿化布局等。
在舒乐小区,近期刚完成了局部道路优化改造,挤出30余个车位的增量。拓路的同时,通过增加屋顶绿化、棚架绿化、垂直绿化形式以平衡绿化总量,“其面积的35%可折算为绿地面积”。
街道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试点通过金融信贷、亲属资助、厂商让利,以及创新开展凌云社区基金会“梯”升幸福、暖心关爱项目帮扶相结合,多措并举解决费用筹措问题。加装中,街道与银行对接“加梯贷”产品以及徐汇区公积金管理中心,探索电梯加装资金专户监管模式,实现资金全过程管控。
凌云街道加梯办公室主任辛元平打趣,此前一场加梯会,小区周边房产中介也“潜伏”进来,等加梯签约后当场与业主沟通租赁和买卖价格。低层楼居民原本担心自家房价下跌,现在也放了心,重新考虑加梯诉求。
从前蔡静觉得,把居民意见统一签了约,这事儿就搞定了。现在签约只是开始,后续施工、交付、维保等才是考验工作成效的关键,“加梯后的100件事,都与我有关。”
定期组织电梯质量“回头看”
辛元平的另一重身份,是凌云街道城建中心主任。“街道把加梯纳入全周期管理考量。建设落地是一个开始,管理使用的落地才是关键的后半篇文章。”
在凌云街道,今年起探索定期组织电梯质量“回头看”——街道干部叫上居民区居民、代建监管单位、设计单位一起来看电梯使用情况,再反馈相关问题。譬如在个别楼栋出现的“窗户关不严”,虽是“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也必须整改。对于投诉较多、问题集中的加梯单位,街道探索“黄牌”警示制度,倒逼加梯单位提升施工质量。
加梯行至今日,余下的居民楼多是列表上的“较难加装”“不适合加装”。街道干部想方设法“遇山开路,遇水搭桥,老百姓有意愿就要做”,同时也更注重一系列监管。
譬如,舒乐小区1、2、3号楼的三台电梯,挨着地铁站出站口,涉及地铁监护公司及交通委审批,施工中用钢管桩替换了传统的混凝土桩。施工期间全程受地铁监护公司监测施工情况,并持续追踪。
小区也顺势把加梯后期使用管理落为细则,纳入物业服务管理合同。辛元平说,物业单位成为加梯构架的一部分,才能实现闭环。街道管理办聘请有资质的监管单位,对电梯的关键节点进行把控。
加梯契机,也让更多年轻人走出家门,他们用人工智能软件做会议记录,设计微信问卷,让社区阿姨爷叔志愿者耳目一新。“加梯,成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契机。”梅陇六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卫华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