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彦
镜头对准今天的乡土中国,屏幕前的网友会有哪些反馈?
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第二季热播,观众继续随“山水小分队”走进山乡巨变的取景框。意料中的,人们用网生态的修辞赞美帧帧可当壁纸的大美中国画卷,“它让我眼睛极度舒适”。而当叙事切入新农村、新农人的讲述,评论区常常话锋一转“长知识了”。原来,盐真的适用“可咸可甜”;原来,养生系的枸杞进得了保温杯也融进了七彩口红管;原来,黄庭坚写诗安利过的绿茶而今已走出国门……倘若养眼的美景是这档综艺予人最直观的视觉冲击,那么触摸每一寸乡土的跳动脉搏、感受每一片田野上的蓬勃生机,乡村振兴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折射出的日新月异的递迁,诗意又硬核。
节目播出以来,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超40亿,全网视频播放量累计近15亿,各个社交平台上超800个热搜先后引发关注,可谓“火了村庄、红了村民”。在复旦大学教授段怀清看来,节目通过聚焦新人、新村、新气象,揭示了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乡土中国的精神元气和文化自信正得到修复和重建,节目亦由此成为文艺作品助力乡村振兴的点题之作。
普通人的生活与行动中,藏着山乡巨变的时代密码
江苏东旺村的杨忙女不曾想到,年届古稀,自己成了小有名气的“红人”。《山水间的家》第二季走进她家、跟着她到地里种芋头后,不仅家乡媒体上门采访,她平日念叨的几句家常话也被赞“金句”“民间智慧”在网上传开。“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人到困难时,顶着风雨走”“力气是个财,白天去了,一觉一睡它又来”。
农家大婶何以走红?如段怀清所言,“人物、山水、村容村貌以及经济发展业态乃至全方位生态环境诸方面,都是节目聚焦并表现的对象、内容和主题,藉此呈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新气象和新面貌。其间,人物自始至终是焦点,是一切存在的灵魂”,普通人的生活与行动之中,藏着山乡巨变的时代密码。
跟随节目,观众目睹了四川石椅村的“涅槃重生”,一棵棵枇杷树簇拥着特色民居,在村民母广元的“川普”吆喝中,枇杷节拉开帷幕,热情的羌歌羌舞圈粉无数;在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双遗产名片的江苏东旺村,村民们的讲述,为观众展开一条借力“油菜花”蹚出的花样致富路;面对两大沙漠的夹击,甘肃北沟村村民筑起“绿色长廊”,深耕“甜蜜”产业,水滴石穿的精神感动了屏幕前的万千观众;广东励志新村95后新农人黎颖钧精通植保无人机,大型拖拉机、挖掘机、联合收割机等全都不在话下,撒贝宁脱口而出的感慨“年轻有为”何尝不是观众心声……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第二季全面升级,拓宽文旅视角、创新叙事结构,力求以更丰富新颖的选题为观众展现“千村千面”的勃勃生机。节目播出以来,全国各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一一登场,由点到面、层层深入,铺陈出一幅壮美的乡村画卷。
美景、文化与精神的多重滋养中,引领更多人投身绿水青山
游船穿越垛田的景致中,主持人恰到好处地引用刘禹锡诗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橘园里,孩童们背诵屈原辞“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古桥边,嘉宾们一边品读“小溪流水碧如油,终日忘机羡白鸥”的元代诗作,一边踏足新修成的步道,感慨一代代护桥人的初心。沉浸体验与传统诗意一相逢,自然风物仿佛穿越时空,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根脉在现实中延展。
节目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回忆,录制过程中,他感触最多的是村民们始终保持着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在他看来,正是在美景、文化与精神的多重滋养中,节目让中国乡村蓬勃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的形象直抵人心,引领更多人投身绿水青山。事实上,随着《山水间的家》第二季热播,“山水之旅”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线路,吸引众多网友打卡美丽乡村。作为第八期节目的取景地,河南白庙村在节目播出后迅速走红,国庆假日游人如织;在广东,当地推出“跟着央视撒贝宁游励志新村”导览图,引导游人复刻节目同款美食美景。不久前,湖南小埠村全体村民还在网上发表致节目组的公开信:“节目带来的宣传效果,让我们村被更多人看见,也切实带动了我们的乡村旅游产业,村民收入随之增加……”
一档慢综艺为乡村振兴融入了新力量,也为文旅行业带来清新的风;有田园牧歌诗意栖居,也有新时代热土上的奋斗群像——这幅绿水青山图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