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0-11 第27,74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笔会

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大门

——记五台山佛光寺

上图:佛光寺东大殿的屋檐。
       李志茗
      
       7月初我随团前往五台山考察,这是我第一次去山西。五台山现有124座寺庙,我们计划重点考察的是较为出名的五爷庙、显通寺、罗睺寺三座,基本在一条线路上,相隔不是很远。中午在五台山唯一一座居士林用餐,负责接待的有一位豆村镇干部,他说台怀镇是五台山寺庙最为集中的地方,游客大都来此参观,实际上其他镇也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寺庙,比如他们豆村镇就有座佛光寺,与五台山景区的寺庙群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但距离景区较远,游客不多。该寺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唐代木构建筑,系梁思成、林徽因等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我们几个一听很有兴趣,当即分出一路前往参观。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台外,北方的山势似比南方的低矮平缓,我坐在小轿车里,两边是山,可丝毫没有感到山路的蜿蜒盘旋。车经过之处,不时可见黄墙红瓦的寺庙屹立在山腰或路边,五台山梵宫琳宇果然名不虚传。
      
       拐入佛光寺的路并不宽阔,而寺前的空间也不大,加上有一面照壁横亘中间,更觉得狭小。山门上方挂着一块绿框蓝底的牌匾,已斑驳掉色,显见有一定年头,上书“大佛光寺”四个遒劲有力的大金字。山门左侧嵌着一块碑,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等字样;右侧挂着一块牌,上书“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佛光寺保护利用部”,这似乎说明了该寺现在的性质是一个研究机构。
      
       走进山门,里面的佛像已清空,仅一名年轻的女工作人员在此值守。山门里面,面对的是一个小山头,整座寺依山而建,逐渐抬高,有三进院落。寺不大,游客也寥寥无几,因绿树掩映,殿宇多被遮蔽,只露出屋檐或墙壁,看不到殿名,也不知主体建筑有哪些。这时,最显眼的是耸立在第一进院落中的经幢,它刻于唐代,距今有1100多年历史,柱身斑驳,字迹倒还清晰可辨。
      
       左侧的偏殿,中间三个门上各悬一块匾额,都已非常老旧,从左到右分别写着“古今一照”“清风远播”“丛林第一”。我心想这什么殿啊,这么夸张。走近殿前,有个说明牌,才知该殿为“文殊殿”,重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即南宋绍兴七年。该殿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减柱造,大殿梁架采用大跨度八字柁架,使得殿内金柱只有4根,比通常减少8根,形成巨大的供奉空间。这是我国早期建筑遗存中的孤例,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此说明文字,我不由地满怀崇敬之情再抬头打量一下文殊殿大门,只见匾额上支撑屋顶的木制斗拱粗大繁复,错落有致,富有韵味。我到山西以来,随处可见新老建筑物上的这种木构样式,但因为此殿历史悠久,现在其他建筑的木构应该是模仿这里的。
      
       文殊殿整个大殿就像体育馆一样,空旷简洁。在正中间位置,有一个砖砌佛坛,坛上两根细木柱与大殿后部两根大金柱共同支撑一个木制屋顶,顶部及四周都精雕细刻,看起来像我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的旧式木床一样,非常精美,与整个大殿的粗犷形成鲜明反差。佛坛上供奉文殊及胁侍菩萨等七尊,皆系金代彩塑,高度呈大中小三个层次降低,无不眉眼生动,栩栩如生,反映了金代人的生活气息。我们正在观赏时,讲解员来了,她知道我们中有学历史的,只给我们讲文殊殿减柱造的建筑原理、四根金柱的位置等,并用激光笔照了屋顶一根横梁,上有一行“金天会十五年建”的墨字,表明此殿建造时间是有明确依据的。
      
       随后她带领我们出文殊殿,拾级而上,到佛光寺的第二进院落,继续往前,有一排窑洞式的房子,穿过中间的拱券门,是一段非常陡峭的台阶。我看见一个花白头发的老人手脚并用,吃力地往上攀爬,当时觉得上面应该是大雄宝殿,让人匍匐而上,产生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感。台阶尽头是一块空地,当中也耸立一座唐代经幢。讲解员指着上面所刻的“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说这就是经幢和大殿建造时间的证据。经幢后面即佛光寺气势雄伟的木构主建筑,名为东大殿,并非我刚才以为的大雄宝殿。
      
       东大殿正门上方悬着一块形制古朴的匾额,里面竖写两行字“佛光真容禅寺”,应该是该寺全名。匾额的旁边,硕大的木构斗拱与粗壮的梁柱大门连接在一起,较文殊殿更为雄大恢宏,结实厚重。进入殿内,有一个巨大佛坛占据主要空间,上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弥勒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及胁侍、供养菩萨等唐塑35尊,分成几组,各成品字形,一字排开,非常壮观。佛像体态丰满,线条流畅,极为精美。其中角落里有一尊女性塑像,讲解员说就是出钱重建佛光寺的功德主宁公遇的写真像,林徽因曾与此塑像合影。而殿内较为出名的还有顶部木梁底面的墨书题记,其中“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在殿前的经幢上也有记载,两相印证,坐实殿、幢同时兴建,年代可考。此外,大殿中还存有唐代、宋代壁画,明代罗汉雕塑等,反映着历代补增东大殿内饰的痕迹。最后,讲解员掀开殿内一扇板门上贴着的报纸一角,用激光笔照亮,其上有“咸通七年”字样,不仅再次证明此殿为唐代建筑,而且连这扇大门也是原装的,距今千余年之久,可谓中国最古老的大门。
      
       她简明扼要的讲解之后,我们自由游览,得以进一步打量殿外景观。据殿前说明牌,该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庑殿顶,“坡度缓和,广檐翼出,体现出唐代建筑宏大豪迈的气象,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遗存”;我国现已发现的唐代建筑遗存共有四座,“东大殿的形制等级标准最高,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对于现在以及将来了解和研究唐以及唐以前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再来端详佛光寺的外观,只见南北两边的屋檐昂扬向上,出檐深远,而下面的木制斗拱用料粗大,层层叠叠,给予有力支撑,看起来像飞鸟的翅膀一样。在东大殿东南侧,有一座造型独特的方形六角砖塔,梁思成根据其外表特征认为是北魏古塔,这是佛光寺历史悠久的又一见证。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仅走马观花一个小时左右,便匆匆离去,但都认为收获很大,不虚此行。回上海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我才把当时的一知半解、浮光掠影理清楚,弄明白,甚至找回一些忘却的记忆,对佛光寺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佛光寺建立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在会昌法难中被毁,于唐大中十一年重建,随后有毁有修,有改造有扩建,但基本没有过分拆毁,因此很多建筑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由于它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香火冷落,逐渐被人遗忘,直至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寻找唐构建筑,千辛万苦来到此地。当他们瞻仰东大殿时,咨嗟惊喜,凭感觉认为,他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还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梁思成后来将这一重大发现过程写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一文,分两期发表在1944-1945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使得长年默默无闻的佛光寺广为人知。1953年,该文经修改,发表于当年《文物参考资料》第5、6期合刊,题为“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其下副标题则是“荟萃在一寺的魏、齐、唐、宋的四个孤例;荟萃在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不仅使其研究成果流传更广,而且开门见山地指出佛光寺的价值所在,令人一目了然。
      
       梁思成团队是1937年7月5日发现佛光寺的,而我们恰巧也是7月5日临时起意来此参观,相距整整86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梁思成等人的历史性发现,成就卓越,贡献巨大,不仅仅是为后人揭示了一个非常宝贵的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以十分专业的水准向世人叙述了这一景观的意义和价值,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然,时过境迁,佛光寺所处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当年他们骑驮骡入山,倚着崖边,崎岖危险,如今已天堑变通途,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