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喆平
法国第一所、也是全世界第一所工程院校法国国立桥路学校(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ées),源自路易十五于1747年下令建立的皇家桥路学校,在土木工程等领域享有盛誉。1999年,该校与10多所顶尖的法国高等工程师学校组成高等精英学校集团(ParisTech),校名更为巴黎高科桥梁学院,法国现任女总理博尔内即毕业于该校。桥路学校与中国一直有良好的合作,同济大学与该校更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对方校园互设了办公室。同济在桥路学校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年代久远的中国男性肖像照(下图),着长衫戴瓜皮帽,是晚清来桥路留学的第一位中国学生Ouang King-Touan,但是其中文姓名尚无人知晓。
通过国立桥路学校岩土力学专业的崔玉军教授联系了他的好友、档案员安娜·拉库赫特。我中午从巴黎市区坐A线,一个小时后在东郊马恩河的Noisy Camps出站,穿过晚樱盛开的道路,步行数分钟至桥路学校。崔教授和安娜已在等候。我们一起走到大楼的地下一层,七拐八拐地到达档案室。门开处,只见相关档案资料已悉数打开,整整齐齐地铺在桌上。地下室光线一般,档案早已泛黄,历史感扑面而来。据安娜告知,有相当一部分档案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激烈的巴黎学生运动,数年前学校将市内老校区卖掉搬迁至东郊,难免再次损失一些,中国学生的资料就只余桌上以年代分册装订的档案中的十几份学籍和其他资料了。
1875年,时任清朝总理船政大臣、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决定开始选派人员赴欧留学。两年之后,福州船政局选派了第一批中国学生赴欧洲留学,其中,21人赴法国学习造船、洋枪制法和国际法——马建忠即巴黎政治学院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船政学堂用法文讲授造船学,航海学则以英文讲授。从1877至1897年,福州船政局先后四次选派船政学堂毕业生赴欧留学,其中50人派往法国学习船舶制造、洋枪制造、军器制造、算学等,分别就读法国兵部屯伯鲁枪炮工程官学堂、法国兵部火药官学堂、巴黎矿务学堂(今之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娜蛮官学堂(今之巴黎高师)、巴黎政治学校(今之巴黎政治学院)、巴黎桥路官学堂(今之国立桥路学校)等校。
在国立桥路学校档案所存的到1930年为止的正式学生以及1885-1920年的预科学生名单中,一共有八名中国学生(注:巴斯蒂夫人文章的数据是九名)。学校1882年首次招收了中国学生一名,1887年第二次招收了中国学生三名,此后,于1910年第三次招收了两名中国学生、1914年招收一名、1925年招收一名。从档案记载来看,除了1925年的朱广才籍贯四川,19世纪的四名学生均是福州籍,显然是船政局派出的船政学堂毕业生。
同济办公室墙上挂的照片是Ouang King-Touan,1882年入学桥路学校。查船政学堂学生的留学名单,可知此人应是船政学堂前学堂制造专业的第二届毕业生王庆端。据安娜告,这是国立桥路学校接收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档案中记载了学生的出生年月日、籍贯、家庭地址、父母职业、修习专业、学习课程、成绩和排名等。王庆端1860年出生,籍贯福建福州,父亲是地主,他经过面试入学,成绩极佳,第一学年的成绩在24名同学中名列第二,也是43年中的八名中国留学生中成绩最出色的。
但是,王庆端在入学次年的12月30日即不幸病故,得年23岁,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档案中标出他的亡故的红色字体分外刺目。王庆端的葬礼在巴黎举行,清廷驻德国柏林总领馆的武官、船政学堂前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陈季同出席并致辞。陈留学于巴黎政治学院,后来担任清廷外交官并为李鸿章所倚重,也曾在欧洲外交界风靡一时,所撰写的关于中国的法文著作曾多次再版,罗曼·罗兰的日记里也有大段关于他的记载。国立桥路学校的档案里收录了陈季同在葬礼上的发言全文,我试译如下:
最亲爱、最想念的庆端:
我急着赶来照顾你,但抵达巴黎后,却悲痛地得知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12年的友谊就此结束,未能见你最后一面。
我虽比你年长,但我们同学六年,形影不离。我一直知道你勤奋好学、性情温和、品行堪称楷模。你一向勇敢,毅然同意前往欧洲,希望以一种新的方式报效祖国。在桥路学院的学习预示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看过你的作品,你旅行中的观察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什么,还需要掌握什么。留法学生负责人、也就是你的同志们,为你的进步而自豪。他们悼念的不仅是杰出的学生,更是他们珍视的挚友和伙伴。所有认识你的人都爱你。谁能料到你的离去是如此突然!这对你的家人来说是多么大的灾难,他们对你寄予了何等希望!
我认识你的老父亲、你的母亲、你忠实的伴侣,我知道他们是何种感受!此时此刻,人们可能还在为你欢欣鼓舞,丝毫没有料到你遭遇不幸,正如古书所云,“我们通过心灵,通过想象,在梦中看到你,那是一种悲哀的幻觉,将不再是现实”!
永别了!亲爱的朋友,永别了庆端!回到故乡,我将去你最后的安息之地,和你的亲人一起流泪。以你所有同志的名义,再次道别!
国立桥路学校1887年招收的三名福建籍学生是Li Tai Cha、Ling Tsi Ching和陈庆平(Tcheng King Ping),但难以确认Li Tai Cha和Ling Tsi Ching的中文名字。其中,Ling第一学年的成绩在24名学生中列第23名,但他也不幸于入学的第二年即去世。从1882到1925年的43年时间里,桥路学校共招收了八名中国学生,其中两名于入学的第二年去世,“伤亡率”不可谓不大,可见当年负笈海外需要莫大的勇气,远赴异国求学有巨大的风险,“学成归国”断非易事。
昔年船政学堂有前学堂与后学堂之分,前学堂学轮机,后学堂修驾驶。前学堂以法文授课,学生出洋留法;后学堂以英文授课,学生留英。今人知道的船政学堂留学生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翻译《天演论》的留英学生严复,留英学习海军的船政学堂后学堂的驾驶专业学生知名度次之,比如萨镇冰和方伯谦等人;留法学生知名度高的是在巴黎政治学院学习国际法、后来担任清廷驻欧外交官的马建忠和陈季同等人;相较之下,埋头轮机制造的前学堂留学生魏瀚、郑清濂等人尽管在业内大名鼎鼎,魏瀚甚至还曾出任清末船政大臣,但总体而言少有人知。尽管因领域不同而名声相异是常有的事,但以王庆端的勤奋和成绩,如果能顺利完成学业,应该也会做出一番专业成就吧。140年过去了,这个异国墙上照片上的年轻人眼神平静,注视着前方。
参考文献:
【法】巴斯蒂(Marianne Bastid):“出国留学对中国近代世界观形成的影响—清末中国留法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清末留欧学生——福州船政局对近代技术的输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沈岩:《船政学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桑兵:“陈季同论述”,《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